今年的3月5日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告别“解冻为雨”的雨水,迎来“春雷惊虫”的惊蛰,正式进入仲春时节。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句谚语解释了惊蛰的节气特点。惊,指惊醒;蛰,是动物冬眠时不食不动的状态。这一时期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们,万物由此生发。
二十四节气自古就以指导农耕为本,惊蛰正是开始春耕的节气时令。
惊蛰地化通,助麦莫放松。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
这些谚语向我们讲述惊蛰与春耕的故事,也展着我国传统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惊蛰是一个浪漫的节气,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它还是一个忙碌的节气,春耕开始,农事劳碌。这样一段既浪漫又忙碌的日子有哪些诗词流传下来呢?
幽静闲适的惊蛰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这是南宋陆游的一首七言诗。其中的麴(qū) 尘指酒曲上生出的菌落,因为颜色淡黄如土,所以也指淡黄色。用在诗中形容柳条初生时淡黄色的样子。棹(zhào),指划船。
时光回溯,我们来到遥远的宋朝。那日春和景明,诗人幽幽泛舟江上。湖海江河、石鸟山林尽是新生之像。小朋友们别笑我上了年纪,这一派春景人人皆可欣赏。惊蛰时节,春雷萌动,和风送暖。春光惊醒了冬日沉睡的花鸟虫兽,天地渐渐热闹起来,充满新生的希望。江水的潮涨淹没了暗黑色的礁石,眼前一片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岸边摇曳的垂柳刚刚生出新色,色淡如尘,飘渺朦胧。本想停船上岸,可突觉不能辜负秀丽春光,于是调头继续与春景为伴。
诗文描述了陆游惊蛰时分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整首诗富有画面感,还让人有种置身其中同赏春光的真实感。
诗人描写惊蛰时分春景秀丽,自己泛舟时悠然自得。想上岸却又掉头更是体现出春景的迷人与诗人自由、浪漫的心境与情怀。
繁忙劳碌的惊蛰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诗是唐朝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惊蛰时分田间忙碌的景象。全诗最可贵的是诗人看到农民春耕忙碌时对他们劳苦生活的忧虑与自己生活无忧的愧疚。诗中的晏(yàn),指迟、晚;“劬”读作“qú”,指劳苦、辛劳;廪(lǐn),指粮仓、米仓。
我们跟随文字穿越时空的魔力回到唐朝。那日春雨湿衣,也滋润万物。植物开始吐露生命的芬芳,原来是到了惊蛰节令。春耕开始农民们开启了忙碌的劳作,哪里还得闲暇呢?所有的青壮年都在田间野外辛勤耕作,妇女和孩子们也加入农忙,把自家园圃整理好准备耕种。在外劳作的男人们辛苦一天,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即使这样,他们也要牵着耕牛到河边喝水,为第二日的农忙做准备。每天又累又饿却不叫苦,只要天降春露便心满意足了!他们每天都如此辛苦度日,可最后既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又要被征做劳役。再想想我自己,不需要辛苦的耕作就可以获得他们辛苦收获的粮食,实在羞愧难当。
诗人借诗写下自己对于当时劳苦农民的处境的深切同情,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不合理,农民们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诗人作为当时的官吏,看到民间的劳苦,为自己无忧的处境感到自责。他寄情于诗,文字中写尽忧愧与无奈。
诗中的“观田”部分写出了惊蛰时期的时令特点。天地间万物新生,正当春耕好时节。正应了那句“惊蛰地化通,助麦莫放松”的谚语。
柔美如画的惊蛰
《秦楼月·浮云集》
南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这首词是南宋名臣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不但政绩颇丰,文学上也自成一派,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代表宋代诗歌第二个繁盛时期。这首词描写了惊蛰时期的节气物候特点,作者细腻的表达写尽春日的柔美。
天空总是阵阵浮云,惊蛰伴着隐约而闻的雷声回归大地。刚刚进入惊蛰时令,天气时常阴雨朦朦,引得水鹁鸠咕咕地鸣叫。春风疾驰,惹得绿杨沙沙作响。室内的香炉升出氤氲的香气,香气弥蒙沁透衣衫。窗外墙边的杏树和燕支都被春雨沾湿,生出一派新色。你再看那燕支花深处,伊人独立画楼赏春景。
惊蛰前一节气是雨水,雨水节令之后常有云层集结于天空,因而雷声隐隐,这正是惊蛰最大的气候特征。也是惊蛰“春雷惊百虫”的由来。
作者笔触细腻,全是似一幅曼妙的工笔画,动静相和、景人相生,写尽惊蛰春景的美好。
正如人生具有多面性,这三首诗词也记录了惊蛰的不同面貌,表达出节气之于古人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穿越千百年的历史,了解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的情绪体验。这就是文字传承的魔力,这就是传统诗词文化的无穷魅力!
你最喜欢哪首惊蛰诗词呢?赶快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