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妈妈爸爸们,下面的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
孩子一人写作业的时候,无精打采,写不了几笔,就摸摸笔袋,抠抠橡皮、更甚至拿几把尺子就能演绎出一个战斗场景……
“你赶紧洗漱、收拾半个小时后我们睡觉”。可等半小时后她还在玩她的布娃娃,组装他的玩具手枪,一阵上火。催到“别玩了,明天要上学呢……
清晨起床,妈妈从温柔的:“宝贝,起床了”,到声嘶力竭的吼“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每天都要喊上十几遍;
现在有两个字,每次只要提起,就能在妈妈群里激起一波吐槽的小高潮,它们就是:磨蹭。
而有家长觉得,孩子磨蹭不是问题,因为小孩子本身节奏就慢,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慢慢长大,她自己就会有所转变。但是学龄前孩子的磨蹭确实不算真磨蹭,如果家长一直没介入适当的引导,一旦把“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习惯带入小学,这时候再来纠正就麻烦了。所以说:磨蹭、拖拉是个病!得治!
看到孩子磨蹭拖拉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焦虑,会忍不住对孩子催促、批评、发火,甚至打骂,但是这种处理方式能彻底解决孩子的磨蹭拖拉吗?在我们的高压和催促下,孩子的磨蹭和拖拉可能会稍微有点改善,但是下一次孩子照旧磨蹭,妈妈照旧催吼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反而更加重了孩子磨蹭拖拉的习惯。孩子磨蹭拖拉的习惯养成久了,催也催不动了,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而斯坦福教授用经济学思维解读孩子的磨蹭问题,却非常有新意有效果,经济学上把这叫做:缺乏成本意识。
孩子磨蹭说又不听,实在让人恼火。但我们冷静下来后,回过头去看孩子的磨蹭行为,组装玩具也好、和布娃娃聊天也罢,不都是孩子的天性吗,要是家长们不着急担心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是不是还会欣慰于组装玩具时的专注力呢?
其实,让我们恼怒的,不是孩子的磨蹭行为,而是她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沉浸在“想做的事”里,耽误了“该做的事”。孩子的思路是:我想组装玩具,我想和布娃娃聊天,我想抓紧所有时间玩一玩。而不是:我该睡觉了,否则明天上学会迟到。孩子任性,因为他们不清楚成本是什么,没有“我必须”的压力,所以肆无忌惮地沉浸在“我想”里。
成本意识的建立,可以改善孩子的磨蹭行为,用我们通俗的话讲,每次事前提醒,事中绝不反复唠叨,尽量让孩子“自食其果”。
但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
“再给你五分钟,还没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会去学校饿肚子!”
“赶紧写作业,写不完明天老师批评你!”
赌咒发誓般讲,时间一到就收餐。可时间到了孩子没吃完,买个面包,路上还要劝着喂几口。
规定6:30必须起床,眼看7:00了,孩子还睡眼朦胧,闭眼刷牙,于是,饭也喂了,衣服也帮穿了,有时书包还得替背上。
………………
其实是家长自己越界了,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个身上。孩子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觉得我帮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家长越着急,孩子越磨蹭,逐渐陷入到恶性循环里。
所以家长必须理解到这点,改变策略,以起床吃早饭为例,提前告诉孩子:我们从起床、洗漱、吃饭总共有40分钟时间吃饭,时间一到就必须出门,否则上学就迟到了。迟到、饿肚子 自己承担责任。起初或许她充耳不闻,家长要忍住不催她。强制自己各种担心。按时该干嘛就干嘛。我知道这很考验父母的耐性。
但孩子就是这样,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会理解妈妈每天的催促,成本意识就是在平时一次次体验中一点点练中积累起来。一旦建立起了成本意识,孩子的大脑自己会去权衡、判断。刚开始可能有反复,但只要我们稳住,就能看见变化。相信孩子除了“我想要”,还多了“我必须”,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要为此付出怎样的成本。
最后这一点也很重要,当孩子在承担恶果的时候,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同理心,耐心引导,切不可落井下石,那样激发孩子“无所谓”的逆反态度。
孩子磨蹭还有一个重要分析角度,孩子体验到不愉快、不享受的地方就可能表现磨蹭拖延。不只是小孩,大人遇到困难或不想干的事也经常有拖延磨蹭,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孩子写作业时拖拉,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为孩子创造一个专注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写作业的房间,不要有玩具;文具要尽可能的简单;书桌上,除了必要的笔、纸、橡皮,其他东西一概拿走;
想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就要主动制造这样的环境。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自己刚刚吃完外卖,就训诫着孩子不要吃垃圾食品。自己每天熬夜玩手机,却要求孩子远离手机。
我们想要让孩子做到什么,至少自己要做出榜样。
记得我儿子升入初中我们家唯一的家电就只剩下冰箱, 儿子一回家看到的的一定是爱吃的饭菜和我看书写字的身影。帮助孩子培养自律的习惯,家长义不容辞。
2、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上学期间还好,有学校的时间被迫服从管理。可一到假期家长和孩子完全处于放松。特别不利于孩子形成时间概念。假期建议家长用优先原则来安排孩子的时间。
从家长角度考虑的优先是:作业,兴趣班、体育锻炼…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优先是:游戏,足球、看电视…游戏是现代孩子离不开的娱乐时间。基于玩手机游戏超过半小时对眼睛不好这个原则,孩子在完成好所有任务时,是可以玩手机半小时的。一周三次剩余是爸爸妈妈带出公园,游乐场时间的。按照双方优先原则搭出孩子整个假期的时间大框架。让孩子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
我儿子初中时痴迷网络游戏,甚至放学后偷跑到网吧去玩。我和老公和孩子深聊了一次,并且同意每周日可以有两个小时的玩游戏时间,为了让他玩的痛快 ,家里还配置了当时最快的网速,虽说偶尔会多玩半小时,但都会和我打招呼。过后学习更用功了。
所以对待孩子磨蹭拖拉问题,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父母也该肩负起引导的责任,有策略地放手,让孩子承担按自己节奏做事的后果,建立起成本意识,渐渐学会区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养成自律和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一定会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