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与自主阅读到底有多远?
高中时学过《边城》片段,那个时候只觉得语言清凉,水上豆绿色的风扑面而来,少年少女的情思环绕。美是美,但和我理智分析性冷淡风格的作文不是同一路子,那就等高考完再补吧。
结果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大一上那么多闲暇时候都把它轻轻放过,直到下周要讲沈从文才去读。
讲道理,在挑书读之前理应先泛读百家,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体系再去挑吸引自己的方向。如果不把什么类型的书都翻过,怎么能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风格的作品呢?所以我为我最近的补课而羞愧。
我以为,在文学阅读前,合理的史学观和哲学观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完整的文史哲观,读者会很容易走进“都这个时代了,这个作者到底在写什么,一点都不符合时代特点、一点都不关注国家危难”或是“这个作者什么观念,歧视女性老顽固”之类无视文学本身的美的看法,牛嚼牡丹,不得其味。
当然,针对文学作品写历史、哲学、社会向分析文章的浩若烟海,但是那已经是脱离原文本的其他专业范畴;对于普通吃瓜看书观众,体会到文学的美,感受一种生活的可爱,这就够了。不要苛求文学代替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作用,诗词歌赋总不及经世文章实用性强。
《边城》不是鞭策之书,它诞生与民国推广白话文之际,本身不受老古董们认可,从这一点看,已经有年青的新鲜了,实在不必苛求其中所谓落后的男女婚姻观。
欲知来事必溯前因。中国乡土是什么味道,是恬静的美还是无知与肮脏,这些事情对于长年在学校不常出门、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只能先从书里寻得了。
毫无疑问,《边城》里的边城美的纯朴清澈,有水波的温柔和人头攒动热闹推搡,也有夜月冷山,繁星菜田;人皆纯朴,侠气尚存。在这里肮脏和卑贱都成了纯朴与豁达,各人的小算盘也直率的可爱。简直是传说中无视矛盾的世界。
女主人公翠翠,不仅仅是“小观音”般标志的样貌、水灵灵透亮亮的眸子,天真、善良、乐观、活泼而不失娇嗔,传统女性所有美好特质都在她身上了。除此之外,她身上还有动人的坚韧。意识到爷爷终会离开自己时无助而绝望地哭泣,但——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做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片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坚强的小姑娘总是招人爱的。
祖父——这个撑船五十年,始终拒绝人家铜钱的豪放老头儿,他的可爱处就是率直不占人便宜,为了翠翠婚事为难天保;在天保不幸后得知傩送唱歌真相,着急地说和傩送和翠翠却频频碰软钉子;一个亲切又有点啰嗦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他离开了,却也能看翠翠上婚轿,带着女儿和孙女的遗憾离开了。
翠翠的婚事渺茫不是祖父的错,翠翠娇羞的态度误导、天保的主动、傩送的后至、女儿女婿的悲剧搅和在老人心上,他着急想看翠翠找到她的归处,因而态度或暧昧或急切,这都是人复杂交错着的红线的必然呀。
可爱的两兄弟也各有各的耿直,不为翠翠伤兄弟,也不为兄弟放弃翠翠,“公平竞争”,却是把命交给了天。大老死后二老无法释怀,即使还爱翠翠也无法坚定去撑船了,顶着翠翠祖父近乎直白的问话,别扭地选磨坊之后又不愿辜负对翠翠的心意而离开,也是别样的真性情。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人物都是真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悦与哀伤,就连动怒也是轻轻的、透明的。整个故事从开始起就是美而脆弱的。老去的祖父,年纪轻轻的孙女,心怀爱慕的亲兄弟,再加上翠翠母亲的悲剧,怎么看都不会有美好的结尾。但整本书仍然笼罩在豆绿色的纱笼中,幻梦一般。即使结尾翠翠的焦心等待使未来破碎,美感依然存在,幻梦仍然有梦的朦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本书也许永远不会再读了,也许明天就会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