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某条一位大咖的号上,看到一篇转发的文章,署名李某,讲的是关于商朝“人祭”和周灭商的内容。其中有一句骇人听闻的话,一个总结性的结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
老实说,初看到这句话,我除了感到有些惊悚,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是有些扯。但作者是历史方面的专业学者,文章中列举了不少考古实例,逻辑上也看似无懈可击,所以上述结论颇具说服力。
可是我打心眼里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前后延续五百多年的商王朝也曾拥有高度的文明,虽然知道有人祭和人殉的现象,但要说“吃人”,我还是觉得应该不是事实。
在我的认知里,文明时代中,吃人一般存在于两种情况:一是自然灾害,二是战争。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的人除非实在没有东西吃,否则“人相食”不会是常态。即使是在原始社会,也不会是常态。
那么作者李某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商朝的宗教祭祀活动。
据查,商朝是一个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王朝,宗教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商人除了盛行自然崇拜,还盛行祖先崇拜。由此,各种祭祀活动是普遍而且频繁的。占卜时要祭祀,祈福时要祭祀,求雨时也要祭祀,……祭祀的对象分天地、日月、山川、四方等自然神,以及男女祖先神。祭祀当然要用到诸多祭品了,当时的祭品除了牛羊猪等动物外,还会用到大量的活人,专业名词叫作“人牲”。因为商人认为,活人是所有祭品当中最为珍贵的,用活人献祭才能显示出自己最大的诚意。
在早商以及中商期间,用活人祭祀尤其盛行。比如,商王武丁时期,在大约60年内,用人牲有明确计数的共有5418人,没有明确计数的有247次,一次用人牲最高纪录:1000人。
从破解的大量甲骨卜辞可知,“人牲”的身份主要是战争俘虏,此外,还有奴隶。
好,我们先说到这里。那么,人祭和“食人”之间有必然联系吗?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人牲的具体处理方式。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某些生理不适)
据统计,在献祭活动中,人牲的具体处理方式有很多种,根据祭祀对象和祭祀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
伐:砍下头颅(最常用,且多是针对异族俘虏)。
卯:将尸体对剖分成两半。
它支(一个字):裂腹刮肠。
豉:用棍棒打死。
刊:用利器劈砍。
烄:置于火上焚烧。
陷:活埋。
沈:沉入水中,以女性人牲为主。
戠:将人牲去除内脏暴晒成干肉。
氵几:杀死取血。
胹:烹煮。
五花八门。老实说,够血腥,够暴力,被当做祭品的人已和猪牛羊狗没什么区别。但当时的人们未必这样认为,或许在他们心目中,认真为祖先和神灵奉献人牲是无上神圣的行为。
下面,关键问题来了。——那么,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商人会怎么处理这些人牲祭品?我想了想,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除了沉水,火烧,土埋之外,凡用于陈列摆放的祭品,就那样放着,保持原样,继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到下次祭祀时再行清理。
二,扔掉。
三,分食,或作他用。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情况。因为越是对祭祀的对象虔敬,越是不会轻易去动那些祭品,尤其是在国家一级的重大祭祀活动中。
但李某倾向于第三种情况,也就是祭后分食,且言之凿凿。他认为,根据习俗,祭品在奉献的同时,也被祖先神灵施加了祝福,所以,仪式结束后分享祭品自然就可以得到祖先神灵的保佑。
作为例证,他还举出了纣王烹杀伯邑考,并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姬昌食用的故事,并指出,异族的首领——“方伯”,比如姬昌,在当时的商人眼中是上等的人牲祭品,伯邑考作为姬昌的长子,自然也是极好的人牲,所以应该是被用于祭祀了,而他的肉就被贵族们事后分食了。
李某的逻辑看似严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疑点有二:
一,中国民间的祭祀活动,确实有仪式后分享祭品的习惯,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尤其是上层统治者,未必也是这样办的。李某这种由今而古的推想,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所以是靠不住的。
二,伯邑考被烹杀的故事本身也靠不住。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据专业人士考证,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晋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史记》里有讲到伯邑考这个人,但没有讲他是具体怎么死的。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历来是存疑的,比如宋人郑樵在《通志》中就直截了当地说这是“诞语”,——一看就知道是瞎掰的。退一步讲,就算是真实的,那么把它解释为纣王施行的一种残酷刑罚,应该比较合理。也就是说这是不常有的,和“上层商人吃人”没有多大关系。
总之,“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这个结论纯粹是李某的主观猜想,缺少证据支持,不足采信。
其实,历来的文献,包括殷墟甲骨文,都没有关于商人王室贵族食人的记载,出土的人祭遗址,也提供不了直接证据证明商人食人。
那为什么一度有人相信这一说法呢?
我想,首先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商朝历史缺少了解,基本是局限于有关商纣王和周灭商的那点故事,本来就对这个王朝没有多少好感。其次呢,有些考古发掘的遗迹和文物,也容易让大众形成脱离实际的认识,毕竟一般人都没有精力去仔细研究,都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
举个例子,1984年,在安阳殷墟王陵区的西北冈祭祀坑内,考古人员曾发掘出一件青铜甗 (音yǎn),里面竟然盛有一颗完整的人类头骨。这个青铜甗是当时的一种炊具,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盛水,上层放食物,中间由带孔的箅子隔开;底部生火加热后,靠水蒸汽把食物蒸熟,相当于现在普遍使用的蒸锅。当时的考古人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只是简单认为这个人头是偶然原因掉到里面去的,并没有多想。
而到了1999年,在殷墟刘家庄北地第1046号墓的考古现场,又发现了一件盛有完整人头骨的青铜甗,这才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重视。
与上一个发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人头骨明显呈灰黑色,而不是一般常见的灰黄色。专家们取样拿去鉴定,发现骨头的化学性质也不同于别的出土骸骨,最后推断这次发现的人头骨曾被人为地蒸煮过。——有点骇人听闻是不是?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疑问:用锅把人头给蒸熟,这是要吃的节奏吗?甚至网上有文章为了博人眼球,直接就根据这一个考古发现认定商人吃人。
实际上,这个装有人头的青铜甗出土时,被放在了一个殉人的头部位置,而这个殉人正好缺失头颅,所以专家们推测,当时应该是先砍掉了这个殉人的脑袋,放在甗内进行祭祀活动,最后又埋入土中完成了陪葬。这样来看,也和食人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如果祭品都会被众人分食,那么我们就不会看到这颗被蒸过的人头骨了。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认为,文明时代的商朝人,至少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以人为食。
而在祭祀活动中,虽然有奉献人牲的普遍现象,而且表现得血腥暴力,但那都是做给祖先神灵看的,是特定时代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至于分享人牲祭品,不是说不可能,只是没有证据;且根据人们已掌握的种种迹象来看,大概率也是不存在的。
主要参考文献:王平、顾彬——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宋镇豪—— 《夏商社会生活史》
刘子立——《伯邑考故事源流略考——兼论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