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习心理咨询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成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不但影响每一位希望入行的咨询师进行自我判断。即使已经开始心理咨询的旅程,我们也还会这样不断问自己:“有效的心理咨询是怎么样的?”
一个小调查
2014年曾经有学者针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做过调查,探究“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研究者根据文献,列出了十个品质,让咨询师与来访者分别排序,而有趣的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排序并不一致。
1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他们几乎都选择了专业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品质,排第二的是亲和力,然后是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
2
而来访者所选择的品质,排第一的是道德品质,第二是亲和力,第三是保密,第四才是专业能力,心理健康、热情耐心等排在其后。
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品质”,咨询师与来访者关注点是不同的。
咨询师更关注咨询师自身,而来访者更关注来访者自身。
咨询师关注自己的胜任力,来访者关注自己在咨询中自己是否会受到温柔对待,以及咨询伦理设置对自身的保护。
咨询师和来访者谁是对的呢?
其实心理咨询关系中没有咨询师,也没有来访者,只有“咨询师-来访者”。
有效的心理咨询,不能只看来访者的需求,也不能只看咨询师态度,只有在咨询中,构建出有治疗意义的“我-你”关系,才能真实推动来访者的转化,让咨询成为“有效的咨询”。
构建有治疗意义的“我-你”关系所需要的品质
1.良好的自我意识
随着我们在咨询生涯中的成长,我们会越来越真切的感受到,来访者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
就像荣格所说,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就像化合反应一样,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产生转化,这样的转化才是真实的转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过去和家庭的创伤,没有一个人的过去是完全健康的,我们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创伤和不完美遇见彼此。来访者在咨询中揭开他们的伤口,也会揭开咨询师的伤口,有时候做咨询让咨询师感到焦虑甚至痛苦。
但咨询师必须清楚,咨询师有治愈这些创痛的责任。如果咨询师自身的自我意识不够良好,不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来访者以及自身的创伤,那么在咨询中,咨询师就会无意识地通过来访者来治愈自己的创伤。
这对于向咨询师付费的来访者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危险所在:一个自我意识不够清晰的咨询师,很容易剥削来访者,通过咨询来满足自身的自恋。
所以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首先要清晰自己成为咨询师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是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思想与见识?或是为他人做一些我们希望有人为我们做的事情?还是为他人做一些别人已经为我们做过的事情。
因此,有几个问题,我们必须时时反问自己:
1、我们为什么被咨询这个职业所吸引?
2、在成长过程中,家庭里我们的角色是什么,这对我们成为咨询师有什么影响?
3、在进入咨询行业时,我们还有未处理的心理创伤是什么?
4、你以什么方式处理这些创伤?
5、你同哪个人之间还有未了的情结?
6、你真的想成为咨询师吗?
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师时时反问,但这些絮叨的问题,却是非常重要。
创伤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心理咨询师,并且正是因为这些创伤,才使我们拥有治愈的力量。但我们必须看见这些创伤,拥有情结而不被情结拥有,才能胜任咨询师的工作。
佛陀曾经问阿难:“眼根具足的人和盲人同处暗室,所见有无不同?”阿难回答道:“没有”,而佛陀告诉阿难:“眼根具足的人,看见了黑暗”。
2.人际关系觉察和良好的依恋
前来咨询或治疗的来访者中,绝大部分都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咨询师需要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去探索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特别是在中国。可能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人际交往的模式也是最困难的。
中国人很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你的朋友即使手提重物,但当你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时,她往往会回答你:“没事,不重!”。如果我们信以为真,那么可能你的朋友会两个星期对你黑着脸。
特别是家庭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并且都不会很直接地沟通和表达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及创伤,而是通过各种奇奇怪怪,近乎神经症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关系本身也成为一种表达的方式。
一个对孩子有恨意的母亲,或许就会通过忽冷忽热,热烈的爱和强烈贬低并存的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无意识,而不会告诉孩子,我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喜欢你。
如果对于人际关系及其背后的力比多缺乏觉察,那么咨询师便容易陷入来访者的“死循环”。
来访者人际关系背后的动力系统如果没有改变,来访者就会不断地抱怨自己的恶劣处境和糟糕关系,几乎每次咨询都会纠缠于相同的问题。生活也形成“他人对我不好所以我不能好好对待他,我不好好对待他他对我更不好”的怪圈。
如果能对来访者人际关系及其背后的动力系统,做出专业的觉察,并且使来访者意识化其无意识,才有可能跳出“死循环”,实现有效的咨询。
但理论和意识并不能治愈来访者,理论和意识变成治愈性的咨访关系,才会治愈来访者。
来访者婴儿早期与主要抚养者依恋关系的性质,以及婴儿对依恋关系的重复体验,形成了来访者认知的内部工作模式,转化这样的内部工作模式,才能真正改变来访者的动力系统。
所以咨询师不仅要有对人际关系的觉察,还要觉察自己以及来访者的依恋类型及依恋模式,如果缺乏对依恋关系的觉察和抱持,治疗同盟的建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在咨询中,咨询师如果能够营造安全可靠的环境和咨访关系,就能够激活双方的依恋系统。咨询师像容器一样抱持来访者,那么来访者无论在咨询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带着这种治愈性的依恋经验,去重新体验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心理咨询持续有效的奥秘所在。
3.价值观、人文知识和道德观
真实的“我-你”关系,都会经历一个“祛魅”的过程。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会拨开许多来访者的虚假自我,发现来访者的真实自我。但是面对来访者的真实自我时,也会伴随着一个咨询师自身“祛魅”的过程。
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现实,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无疑和咨询师有所不同。如果咨询师有着非常坚定信仰的价值观,与来访者面临价值观冲突时,咨询关系便很难再进行下去,需要及时处理或转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咨询师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这一点。当我们面临着这样的不同时,两个真实的个体面对面,咨询师如果理解这个道理,便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当然也不会接受来访者强加的价值观。此时此地,唯有尊重。
不仅价值观会有不同,文化也会呈现极为丰富的形式,咨询师会遭遇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来访者,所以也需要对基本的人文知识有所了解,尽可能不冒犯来访者,当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也需要做到彼此尊重。
这就是咨询师与其他职业很不同的地方吧。心理咨询追求真实,来访者或许有许多“不正的三观”有“奇怪的信仰”甚至有许多“邪恶的想法”,但当这些作为心理现实呈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尊重。
让来访者成为他自己,是咨询师永恒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