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文:希阿荣博堪布 转:@扎西持林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在有的地方,看到一座美的山,多数人会以欣赏、爱护的态度对待它。在另一些地方,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它生财。一个地区对某种事物的主流态度,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环境、价值导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美丑的观念是外境与人的取受、意识等共同作用产生的,事物自身并没有美或丑的固有性质,否则“美”的事物在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美的,实际上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既然没有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固有存在的事物的“美”,也就说不上美的事物到底是引人向善还是向恶。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比如,有人觉得是他人的美让自己生起贪执,因贪执而痛苦。其实他眼中的那个漂亮人儿在别人看来或许一无是处。你说是因为对方的美好让他痛苦,还是他自己的烦恼在制造痛苦?
另一方面,有着共同的美丑观的人,有的见到美会想着欣赏和保护,有的则想占有和破坏,同样是见到美,态度却很不一样,所以造不造恶业,烦恼说了算,不全是美不美引起的。
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丑八怪,整个世界一派枯朽荒芜,你才不起贪心、不动坏念头吧。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人类的欲望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所以佛教中人天乘的教法强调的是断恶行善,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希望在人道或天道生活得更好,就应该通过对治恶念恶行来停止给世界制造问题,同时通过善的欲望、积极的行为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
推荐 两款佛系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