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恩樵老师的文章《从“旧四重”到“新四重”:语文教学结构亟须优化》。为什么语文教学结构亟须优化呢?我们先看一下刘老师提出这个理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制约,改革的时效性还是令人堪忧。原因在哪里呢?
刘老师认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状况可以概括为“旧四重”。那么,何为“旧四重”呢?
1、重教材
机械的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缩短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2、重课堂
语文的学习既有内涵也有外延。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生活即语文。自然,我们不能课堂当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阵地。教师机械的教,学生机械的学。语文便没有了趣味性和深度性。
3、重阅读教学
语文学习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果只重视读,而忽视其他的几个方便,自然,重阅读便会事倍功半。
4、重分数
重教材,重课堂,重阅读教材,从本源上来说,还是重分数。但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尺,这既减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也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从“旧四重”来看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场改革迫在眉睫。那么,如何积极重构呢?刘老师提出了“新四重”。
1、先改教材,再重教材与读物结合
首先要改变教材体例,从单元主题、文选组合、阅读本位、文体循环、讲授方式来进行改变和重组,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重构语文教学机制。其次,减少教材分量。发挥好教材这个例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由真正的精读到打通课外阅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更充分的阅读。第三,增设读本和书单。这样,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用与课堂教材对应的读本和灵活自由选择的读物书单,守住课堂,拓展课外。
2、先改课堂,再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首先,弄清课堂的实质。其次,由课堂教学走向课外语文活动与校外实践。”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
3、先改阅读(教学),再重阅读与听、说、读的结合。
改革阅读教学的方式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的主要途径。改革阅读,主要改变讲读本位为自学本位。组织学生自学、讲学生不懂的内容是课堂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能促进听说读写的实践与提升。
4、先改分数,再重分数与素质的结合
考查学生语文积累、习惯、能力、素养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出发点。同时,把学生的分数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以上梳理了整篇论文的内容。因为很清晰,无需做思维导图。刘老师的这篇论文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语文教学的生态在应试教育依然走在前面的今天并不容乐观。有很多中考成绩比较优秀的学校,基本上还是“旧四重”,同时,因为教师死教书,学生死学习,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到了高中,就把语文当做副科来看待了。这不能不说“旧四重”的弊端根深蒂固。根据怀特海的学生认知阶段“浪漫”、“精确”、“综合”。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依然处在浪漫期,开启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兴趣,这是孩子一生认知开启的基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语文既不实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与生活成长联系不大)也不有趣,自然在高中阶段就会当成副科学习(中上等成绩的学生,语文学科成绩区分度不是很大)。在终身学习的今天,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的今天,“新四重”就尤为重要和关键。让学生经由课堂上精确的学习精挑细选的教材,掌握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走向课外,浪漫感知并且走向深刻。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让语文素养的开花结果用试卷分数去反馈,真正的回归语文的常识。联系我个人的教学。现在带初三,除了赶课就是测试,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有必要,我们大胆的舍弃,有必要,我们去伪存真,努力用语文素养来浇灌学生的成长,让分数凸显出别样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