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里就只有十一故事,但是被作家理查德·耶茨塞进故事的人物却很多,在看这本书时,我抓着“孤独”两个字不放,使劲找着每一个故事里中“孤独”的主角,可是看着看着我却觉得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而现实的我们和故事里的人很像,总能在某个情节里找到感同身受的那个点。
《南瓜灯博士》里交不到朋友的转校生文森特在受到攻击后,转而伤害曾经努力帮助他的女教师普莱斯小姐。
其实温柔的老师永远都是善良的天使,看到学生融不进班级,自然会多给点爱护和关心,可是面对一个打不开同龄世界的孤独者,往往过分的关心和偏袒式的原谅都会使这个转学生得不到同学的亲近,普莱斯小姐的孤独来自于自身的过度自信,总以为孩子无条件地对他好,这孩子能被自己“带入”新班级,却不想事与愿违,最终反倒被文森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报复了。
孩子的孤独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自卑,成长大大城市却是个过着比乡下生活还不如的孤儿,新生转学一般都是干干净净的,文森特的自我介绍却是顶着一头鸡窝头和一身破旧又不合身的衣服上台,台下年幼的孩子们当然不知道什么叫歧视,可是他们看待新生异样的眼光时,这个从小就孤独敏感的孩子心中了然,那种眼光是嫌弃,找朋友的过程中受尽了攻击,自卑与孤单成就了他的愤怒和报复,孩子的孤独不可小惬。
每个班都有安静内向的孩子,也有转学而来的学生,“那时候你们好像都不太愿意和我讲话?”“因为那时候就觉得转学生和我们不太一样啊”,“哪里不一样?”“我也不知道,反正就觉得不一样”。转学之后的几年,我终于从这句话里找到了答案,好像也明白了当年那个我曾经主动想上前聊天却只应了我一声就转身走开的女孩······可能她并不是因为讨厌我才避开的。
《万事如意》里新嫁娘格蕾丝却不是万事如意,而是事事不顺,在答应了男友的求婚后却得不到室友的认同,最后新嫁娘的吸引力甚至比不过老友送的一只旅行包,女孩子只能哀怨地独守空房,而自己的男友拉尔夫也对自己选得这个女孩感到怀疑,忙着与朋友诉苦却忘了约会时间。对于格蕾丝和拉尔夫来说,这种孤独来源于两人的貌合神离,为了合适选择结束了形式上的孤单,但心里的孤独却在放大,甚至消灭了寻找内心圆满的可能。“合适”这个词真的很受众,好像很多人都在怕,怕以后没有“合适”的人,于是就随便凑合过,过着过着又开始后悔当初自己选择,然后说”好想回到过去”,一辈子真的好无可奈何!
《乔迪撞大运》里郁郁不得志的军官瑞斯,他严格而正直,带兵有自己的原则,不会对长官阿谀奉承,这让年轻的士兵们讨厌他但又敬佩他,尽管在瑞思的内心深处,他是爱着自己带的这群士兵,也热爱自己的军旅生活,但最后还是被调职,走时他发表了一片讲话,流露出他的真实情感“我调走了,在军队里,有件事你们要有准备,那就是:如果你发现什么东西很好,什么工作你很喜欢,他们总会把你的屁股挪到别处去,我想祝你们全都好运,你们要行为检点,听到了吗?不要惹麻烦,也别让人摆布你们。”瑞斯真的很孤独,热爱自己的对工作但又勉强不了自己去任人掌控,与下级保持距离,又和上级一直处不好关系,进入不了大部分人的世界,始终是个局外人。
瑞斯的这种感受其实大家都有,就是常见的“不被理解”,不想表达但又渴望周围的人可以理解你、支持你、关心你甚至是同情你,就是因为有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存在,才有了一个可以摆脱这种情绪的渠道---微信朋友圈,在这里,你可以半神秘地发心情和感慨,一番言论之后,重视你的朋友就开始询问“你怎么了?”、“你没事吧?”,于是乎,我们就能知道哪些人可以当作“被理解”的对象,聊得开了自然情绪就有地方可以发泄了。其实到头来我们都只是为了擦掉身上的“孤独”二字!
理查德·耶茨说“虽然有时孤独是一种享受,但大多数时候孤独是一种没有边际的恐惧。很多东西说了别人觉得矫情,最不想听到那种类似"我对你无语了"的说话语气,所以沉默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这点,我算是认同吧,毕竟本身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不是个能扒拉扒拉说一堆的人,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因为沉默而变的烟消云散和毫无意义,适当的诉说和解释也许在转弯时遇到的不是无奈,而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