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始尝试独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些陷阱直接导致无数人放弃思考,因为在很多时候,思考虽然不费力气,但实在是太麻烦了。
为了避免麻烦而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由此,大多数人身上出现了大量“迷信权威”的现象,只不过程度不同。
”迷信权威”本身就是典型的陷阱,权威的意见可能更加准确,可是权威也好、专家也罢、滥竽充数的实在不少。
为此,我们不得不常常采取“求人不如求己”的策略,这也展现了一个无奈的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任成本极高的社会。
在深入探究思维陷阱之前,先让我们多花一点时间讨论一下”迷信权威”这个问题。
在常见的思维谬误中,”诉诸权威”和“诉诸情感”一样被列为有逻辑错误嫌疑的辩论方式。
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
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
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
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迷信权威”诚然不对,但鄙视一切权威,无疑也有偏颇,总是有真正负责任的专家权威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权威?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于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可我们总是无法如愿。
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然而,没有几人愿意最终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这样看来,“固执己见”和“六神无主”应该是近义词。
正确对待权威并非易事,但是,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常识,就真的令人非常震惊。观察一下生活,观察一下人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权威迷信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地步。
我们的思维误区中有一个盲点,“一厢情愿”这个东西再加上源自无知、恐惧、懒惰的“迷信权威”,就几乎必然会出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结果。
人们对逻辑学习的忽视以及对自己的逻辑上的欠缺少有自知之明,并非是今天才如此而是,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很多很多年前,有人讨论东施效颦。究竟是因为西施漂亮,所以她的一举一动,哪怕皱眉捂心都妩媚动人呢?还是因为西施身体太差,经常皱眉捂胸,所以才显得漂亮呢?这是东施一生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权威不是用来迷信的,权威在更多时候本应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而且我们在某些方面需要权威的同时,自己也会尽量成为某个方面的权威,这是社会大分工的基本意义。
但权威却被很多人滥用,更甚者,在滥用权威的同时沦为权威(无论是不是真正可靠可行的权威)的奴隶,这还是本末倒置,东施附体。
独立思考的一把钥匙是这样的。
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
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
最后要清楚:准确的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他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是浪费一生的时间。
举例来说,在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像顶着一个榆木脑袋一样,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但往往连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偷懒,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以保饭碗。
可是他们甚至连该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务都想不清楚,因为他们的脑袋从未“用进”,只曾“废退”。早就退化成了实心的榆木疙瘩,没什么用处。
而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他们不仅能完成任务,还常常有很多意外收获。
这就是差别。前者往往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无是处,碌碌无为。后者却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后者逐渐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更大的平台,最终与前者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止奇怪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嘘道,“实际上,他们却死得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