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妇产科的,很少参加内科方面的会议,而今天参加恩施州急诊医学质控会议听了北京的两位专家讲心肺复苏的课以后,真的被震撼了!
让我们对心肺复苏有深刻印象的是源于一张照片。1967年7月,美国佛州郊区一位电修工在抢修高压线路时触电昏迷,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另一名电修工汤姆森爬上了电线杆,在电线杆上给他做了口对口呼吸。此景正好被当地的的摄影记者摄下,这张《生命之吻》的照片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成为人类历史的经典之一。生命之吻赐予患者35年的生命,已于2002年去世,而汤姆森仍然健在。
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而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除了使用人工呼吸外,还给予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我所知道的妇产科方面的郎景和教授既是医学家,也是文学家,还是哲学家,特别佩服这样的大家。没想到急诊科方面也不乏这样的大家,比如说沈洪教授和王立祥教授。他们从历史、古文、哲学等方面对心肺复苏进行了解读。
心肺复苏最早记录于东汉张仲景(约145-208)所著《金匮要略》(约成书于三世纪初)中“杂疗方”曰:“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抢救的详细记载,其时间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书中所述的复苏方法,包含了以下多方面的急救技术:①体位:平卧状态,“安被卧之”;②畅通气道:以一人登肩挽发,使患者头部后仰,颈直咽开,气道通畅;③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手按患者胸部,频频压动;④压胸抬臂通气:在胸外按压同时,再以一人屈伸患者臂胫,舒展胸廓,以利呼吸;⑤腹部揉按:推动膈肌向上,增加横膈运动以助通气;⑥持续复苏。
上述复苏技术,既体现了多人合作(三人以上),还强调了复苏的持续性,即不可任意中断心脏按压等措施,需坚持至少炊一顿饭的功夫,直至抢救最终成功。可见早在1700多年前,中医就采用了较为有效的综合复苏方法,来救治自缢等呼吸心跳骤停的危急病人,尤其是其抢救细节记述得如此清晰与准确,今天也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沈教授和王教授都谈到了这个超越千年的书中的心肺复苏的技术,认识不会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完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需要顺其自然,而无需把这样一种至简的技术弄得越来越复杂。
心肺复苏是患者已经出现了心跳骤停的现象而进行的抢救措施,又如何能够在发生之前能够预防呢?比如出现哪些症状后就立刻口服“速效救心丸”呢?“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在心跳骤停前进行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后再行处理。
按照常规心肺复苏进行半小时后,呼吸循环依然没有恢复,那么可以宣布临床死亡,放弃抢救,但是,有时候超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还可以挽救一些患者。有个小孩经抢救后医生宣告死亡,其父亲不愿意放弃,把孩子抱起后使劲儿拍背,孩子一下哇地哭起来。还有一位医务人员放弃后的患者,其家属依然继续为其做心肺复苏,后来,这个人活了。有时候,坚持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教授们把一堂枯燥的医学课上得那么有声有色、文艺范儿十足,上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这真的需要文化底蕴啊!特别是沈教授一直坚持每天晚上睡前看两个小时的非医学书籍,因此,他的学问之渊博、涉猎之广泛,是许多人不能及的!
大会主持人讲了沈教授的一个小故事,那是他们在国外访问讲课的时候,发现给当地官员带的礼物少了,沈教授不慌不忙,拿来纸笔,在白纸上给市长画了一张素描头像,惟妙惟肖,把市长乐开了花,直夸沈教授不仅是医学家,还是画家。
一个医者不仅仅只会医术,更是艺术、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这样的医者才会拥有大放异彩的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