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镜头,我们儿时经常发生:走路的时候,一只脚突然打滑,就摔倒了,有时候受伤的是膝盖,有时候是脸。特别是男孩子,没有摔伤的应该是极少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瞬间失去了平衡,导致不愉快的后果。
长大以后,我们走路就很少摔跤了,因为积累的各种经验告诉我们,避开危险,避开麻烦,所以走得稳多了。但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经常摔跤,只是自己不好意思说,别人也不好当面提起。
这些跌倒并不可怕,不是经验过于强势,就是经验不足。但反思原因的时候,往往想到是:我当时如果这样,如果那样,就不会跌倒了,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自我心理理疗过程,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免疫力。但我想说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知识偏瘫”。
初次见到这个字眼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大概的意思“一个人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无法灵活的使用,在社会中无法将知识转化成一种自我提升的力量”。后来我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知识偏瘫者,平常去读书,去接触很多东西,结果往往了解的只是大概,在实践中,没有办法进行转化,就好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承受体重的是长腿,导致跌倒是短腿。
经过几年的自我学习与认知,我个人找到几条治疗“知识偏瘫”的偏方。
第一:区分自我兴趣与自我目标。一个人的兴趣可以有多个方面,比如受好爬山、音乐、射击,但这个与自我的现状生活没有必然联系,仅仅是自己的爱好。而自我目标,可能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一位医生、一位创业者,这是当下生活的一种状态。这种自我兴趣与自我目标并不矛盾,也许源于专业对口、工作所需、生活所需要,但两者确实是有区别的。
第二:少点鸡汤,多点主食。生活中有很多鸡汤文的确写得不错,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情绪高涨,但时间一长,早就抛之脑后,因为鸡汤是吃不饱的,无法长期满足生活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还需要主食,主食是什么?就是与生活、工作直接关联的学问,特别是基础知识。由于我个人没有上过全日制的大学,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极不牢固,很多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去解释,就导致各种各样的“半桶水”,甚至就不知道自己“那一桶水是满的”。
第三:纠正学习习惯。我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容易感兴趣,而且也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但现实生活中,事物变化的节奏太快,有太多东西是我们不熟悉的,就算我们自己工作的本身,就有太多的不明白。可是我们的基因就决定不喜欢去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所以对自己工作中的专业学问,往往是排斥的,宁愿花时间读点“重生小说”,也不愿意了解自己的专业欠缺。
第四:温故而知新。今天突然听到这句话,已极为陌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都看不过来,那有时间去温故知新呢?但这往往是最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各种记录,这些记录就是自我理解的一种逻辑,但只是停留在当时,如果后面不去温故,就会陷入心理学的一个陷阱“书架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永远只记得目光最近的几本书,而其它的书不是看不到,而是不想看或忘记了。
最后:我想重复: “支撑我们体重的是长长的腿,但导致我们摔跤的是短的那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