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踩点”者,今天早上上班赶校车时,离开车时间仅剩4分钟时,猛然惊醒发现自己正听英语不紧不慢的开着车,赶紧踩油门以公路路况下最大可能快的速度朝目的地开去,停好车还有两分钟时间——走路,上车,坐好后,校车开了。对我而言,没有惊险的感觉,没有那种“还好,赶上了”的庆幸,于我而言,刚刚好,不早也不迟,早已习惯。
从大学时代的上课开始,到参加工作上班到达单位,到平时参加朋友的聚会约会,坐车搭飞机,十多年来,常态是踩点,经常迟到,偶尔早到。五六年前开始,为这样的行为深感不安,于是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踩点的现象,凡事要求自己早到5至10分钟。可笑的是,每每决心过后的几天之内可以做到,几天后又打回原形。
2018年,下决心改变自己的一些坏习惯,转眼一年已然快结束,只剩下3个月的光阴。今天这一次,使得我在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我的习惯还没改好,一年又快结束了。同时,也让我继续深思迟到的原因,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简单的一种行为习惯?为什么屡下决心,又屡改不掉?
先从大学时代上课剖析起吧。那时给自己定下很多清晰的目标,比如每天跑10圈,比如一年要考下英语四级,于是每天一篇短文练习,背下短文里的生词,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读英语——背下短文,然后才去吃早餐,再去上课。记得,每每进到教室的时候,从中间往后的地方总已经坐满同学,我就这么从前门进入,前面的位置总是有的,要么也会是好友帮我占位置。——那时的踩点,是想着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读英语,觉得进教室太早也是浪费时间。
实习的时候,单位离家里走路就5分钟时间,所以每天准时到,偶尔才会早到。因为可以控制时间,所以也就肆无忌惮。
上班时,记得曾经在一家教育机构上班,每次迟到要罚款50元,可我还是几乎都是踩点,偶尔还迟到。那时刚毕业,还没找到房子,好心的上司(年龄只比我大两岁的美女)让我暂住她那,每天和她一起睡到可能迟的时间起床,然后赶公车,公车不准时的时候,焦急等待,下了车跑步前进,两人穿着高跟鞋跑得不亦乐乎,有时要请摩托车(因为摩托车不怕堵车),然后也几乎是准点到达岗位。这时候,就是想着尽可能的多睡觉,补充睡眠,所以不早到。
再后来换了一个公司,先是坐公车,过程跟前面的单位是一样的。一直到买了电单车作为交通工具,从家里到公司,畅通时从来就是把电车的“电门”扭到极限的速度,人多时自然减速,到公司用时25分钟,就这样我几乎80%的时间踩点,就是那种一分不早,一分也不迟的准点,成了公司同事打趣的“踩点大王”;10%的时间早到几分钟,10%的时间迟到。再后来,有了汽车,我依然能踩点准时到。就起很少早到。
坐长途汽车,火车,几乎都是踩点。去到时上了车,没多久便开车了。这个习惯是小时候就养成的,那时晕车厉害,一路狂吐,闻到汽车的气味便身心难受,车站的空气也是弥漫着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所以,每每坐车,更加不可能早到,那时家里离车站的距离,也是可以控制时间的。
坐飞机的时候就会早到机场,但是也几乎是最迟的人了。在离最晚打登机牌时间到达机场,然后即使进了安检,在上飞机时,也几乎是最后的几名上飞机。这时想的,就是不愿去排长长的队伍,不愿上到飞机等大家慢慢的放好行李而站在通道上等待和烦恼。
以前每次出门,当过了开车时间,老妈总是打电话或者发信息问有没有坐上车。我的踩点给老妈带来了担忧,但是我长期准点到达,她后来也习惯了。
和朋友的聚会,约会,是60%的迟到,20%早到,20%准点。这时的想法是,去太早了,别的人都还没到,不知要等多长时间呢。有时是约会之前正做着别的事,觉得做的事更重要,于是对约会不那么重视。
而很多时候,有很充裕的时间,明明可以提前出门提前到达目的地,却总是会在出门前临时多做一些事,直到最后的时间才出门,甚至常常出现时间越多越是迟到的现象。这种时候的想法往往是:今天可以提前10分钟到,现在还有几十分钟,还可以洗了衣服(或者其它事)再出去。……结果,迟到了。
总之,总是踩点,总是迟到。到底是为什么呢?有时面对迟到的场合和朋友,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早到。用过各种方法,比如设定出门闹铃,比如把手表时间调早10分钟,比如请别人打电话,比如在墙上贴提示标语等等,均告失败。常常在预感到要迟到的时间段里,懊恼,自责,生气,郁闷,难过,各种情绪。
看过很多关于迟到的原因,深究下去,终不是那么回事。究其原因,发现是因为自己觉得早到的坏处比益处多,而且是从小植入心底。比如,提前去车站,等待过程中要忍受车站难闻的气味,让我绝不会早到一分钟。比如,早到上班,还不如在家多睡几分钟或者多拖延一下来得舒服(此文只分析我自己的情况)。还有,就是一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这也不重要,那也不重要。
这是今天“踩点”引发的思考,对于我的这个惯性行为,作为今年要改变的坏习惯之一,接下来的时间还将会继续思考,继续改变,直至成为在工作和约会中“早到”的人(除非是真心不想早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