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读《语文随笔》,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认真学习语文。
半个月前,我第一次看《语文随笔》,只是囫囵吞枣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既浪漫又很实用,可以定义为阅读的初期浪漫阶段,收获也不少,如果梳理起来,显得支离破碎,迷惘重重,总觉得不得要领和整体意思。昨天翻看之前的阅读日课所得大约十篇,尤其是这第一章节内容,分析的太少,太肤浅,特重读本书重要章节,加以细致理性梳理,期待能有更加宏观和具体的认识。
一、学习语文很重要
叶先生说:“学习语文很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高,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比方看《人民日报》社论,有些人看是看下去了,可是觉得不甚了了,抓不住要点,掌握不住精神。另一方面写作,写了点东西,总觉得词不达意,仿佛自己有很好的意思,只因写作能力差,不能充畅地表达出来。这就可见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都要提高。”
这是叶先生的原话,我现在拿来再次深入思索。有了新的想法,语文学习不只是对于学校里的学生,也是针对所有人来说的,任何职业都离不开阅读和写作,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用手机阅读文章,看新闻,有的认真看了,觉得仿佛抓住了主要意思,就觉得领悟力不错,心里觉得愉快。
其实很多手机文章和真正的写在纸上的文章是很不一样的,某些手机文章大多很有节奏感,如一句话一段,或者句子居中,没有标点,类似诗的语言(高考作文是不允许做诗的),或者叙述一件事情之后的为求总结深刻,常常引用经典文章里的经典语言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逐步深入或者标题分明,引导读者读下去后求得真相大白,这样的文章多是为了博取关注,赢得更多流量,所以标题党标新立异,令人瞠目结舌,内容却索然无味、老调重弹!殊不知文章有个好名字是很吸引眼球,但是不是要去那种怪名字,突兀眼球的名字,读者一旦读罢惊呼上当受骗,会对平台或者写手失去信任,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步。文章取名字要得体,如果没有寓意特别美的名字,老老实实用本名也不错,切不可弄巧成拙,虚头巴脑。
然而手机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拿起一本书看,或者看一篇纸质文章。因此长期读微信文章是有害的,有可能会受其风格影响,写出很不像样的作文来。因此还是要真正看纸质文章,才能训练阅读能力,陶冶情操,习得语言运用的精髓和奥义。当然,把书面文章转化成手机文章的除外,那些文章还是跟有水平的,可是大部分人追求阅读的快感和视觉的刺激,一看过后就此搁浅,记也没记住,只剩一个大致印象,所以,如果真的遇到好的手机文章,最好是像阅读书面文章那样,做读书笔记,摘抄要点和写点思想收获。
说起写作,有人就说,除了工作,也没有需要写作的地方,其实短信和微信不就是短小写作吗?有的人的微信文字,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用词也不考虑词性,褒义贬义不分,意思呢?也不甚清楚,或者语气很冲,让读的人感到气势汹汹,或者用方言写短信,读起来很可笑。有一次我看到别人发了这样一条微信:你说的都对嗷。该你嗷。看到了吧,浚县口音都出来了,还有:走了航。(林县人都有一个名字叫“航”,这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别滴登(别麻烦了),这是林县方言。让人不知所云就会闹误会。因此对教师来说,写作就更离不开了,工作总结、评语、论文,各有各的语言风格,要明确要点,写出贴切的语言。
因此语文是学好任何科目的基础,语文是任何人良好沟通的前提,出了学校门也可以继续学习,那就是多思考别人怎么说,怎么写,会听,善听、善于思考。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是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对于那些出了校门就不再读书写作的人来说,也能应付生活和工作,但是似乎总感觉没有实质的提升,在思想境界,待人接物,共情能力等方面总是像原地踏步或者进步缓慢,其实,学好语文有很多益处。比如想得精密,理解人家的意思,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或者抓住别人话语的要点或者言外之意,培养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品德等有好处。这些内容,将在下一节文章里的详细介绍。
等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