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数据观察孩子,和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
通过数据观察孩子,可以让我们从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比较具有客观性,避免了教师主观猜测,有利于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理解困难或存在疑惑的地方,更好实现教学的精确性。
同时,由于每位孩子手中都是投票器,当教师布置出一个学习活动时,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作答,这与传统的师生问答相比,显而易见学生参与的广度得到了增加,这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
在未参加这次工作坊之前,我总觉得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只是一个噱头,因为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所以大家才会这么追捧它,在我心里一直觉得信息技术可有可无,甚至还跟自己说--“你看,之前那么多名师,人家的课堂也没用信息技术啊,还不照样上得那么棒,可见信息技术对教学根本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重要啊。”
但通过今天早上参与的这次工作坊,我再回头来思考我之前的这种想法时,我发现我的想法其实是很片面的。不可置否,之前有很多名师的课堂他们没用信息技术,课照样上得很成功,但是我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他们是我们的前辈,在他们那个时候信息技术还不成熟,也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好方式,因而他们的课没有用。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没法用。
如果现在让她们再年轻个几十岁,我相信她们一定会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实践。因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原因就是她们有着探索教育的热情,不断钻研教育的激情,做到与时俱进。
所以,我先前的想法看似合理,但其实是自己想偷懒的借口,因为这想法根本经不起推敲。我想作为年轻老师,当遇到一个新事物新名词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否定它,而是接纳它。然后去学习,去应用,等到自己真正实践过了才有资格来说它对教育有没有用,而不是都没尝试过就跟自己说这个东西可有可无,这其实是故步自封的表现。
况且,通过今天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已经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真的是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因此,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它呢?
2.根据不同数据,进行不同决策这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正确率在60%左右,你会如何继续组织教学?
根据不同数据,进行不同决策,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学要有针对性。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会有一种追求完美或者是不放心学生的心态,总觉得这道题没讲学生会不会不懂,或总想让所有人都能作对,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课堂的效率问题。
因而,当老师了解了这些决策数据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我们既要学会“扶”学生,也要学会放手。根据今日所学的,如果正确率在60%左右,那么我会先同侪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更加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思考来解决这道题目,让学生彻底理解。
3.工作坊结束后,假如你准备和大家做一个10分钟的分享,你会怎么分享?简单的罗列下提纲
提纲:
一、“我眼中的教学”--看见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
二、学习数据的定义与运用
三、如何根据学习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分享
四、举例分享此次工作坊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