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
顾名思义,是迟钝的能力。
——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是相对敏感度而言,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
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间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
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
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
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
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 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 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 面对表扬,得意忘形,面对批评,不能失意忘形。
如何提高“钝感力”
- 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 敏感的人的思维方式是:
“他为什么情绪不好?是不是因为我之前说的哪句话得罪他了?
唉好后悔,我真不该那么说,我的情商怎么这么低,
连个话都不会说,我太不优秀了。” - 自信的人的思维方式是:
“他为什么情绪不好?噢,因为他本来就情绪不好。
他为什么冲我发火?噢因为我正好说了某句话引爆了他。
但是我没有错!我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那是他的情绪,他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他应该找我核对:“你刚才讲的哪句哪句句话,我听了之后感到很委屈。”
这样我就可以马上反省自己,真诚的为他道歉,大家今后还是好朋友,多大点儿事儿!每个人都要分清楚三件事儿:
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三这种事儿里。
我们只负责自己的事儿,其他两种事儿,概不负责!别人如果没有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没有找你核对,
那就是他的问题,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应该归因在自己身上。
孩子与父母
自信的孩子,往往有一对“就事论事”的父母。
“宝贝,这个事情如果咱们换种方法来解决怎么样?”
“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可以处理的很好的。”
“宝贝,你可以暂时考不好,这都很正常,你在爸爸妈妈眼里永远是好孩子,我们永远相信你。”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倾向于客观的归因,能够承受失败。
因为他们知道,失败只是自己的能力和技巧问题,
而不是自己的人品问题。他们不会在内心否定自己。敏感的孩子,往往有一对“就事论人”的父母。
“又在学校打架了?你这个不孝子,我老X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又没考好?下次考不好别回来见我!”
“看你那样,楚楚憋憋,狗肉上不了桌,跟你那死爹一个德行。”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倾向于主观的归因,抗压能力差。
因为他们往往第一反应认为父母的愤怒都是自己的错,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造成的。
他们往往把能力和技巧的失败,归因为自己人格的失败,从而否定自己,无法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自我解脱
那既然咱已经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也知道敏感的成因,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超越敏感吧!
第一步,首先不要抱怨父母,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受过心理学培训的。
而即使是受过心理学培训的父母,也未必做得到面面俱到。
父母把我们平安拉扯大,已经很厉害了,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爱,要谢谢他们。
我们也要就事论事,父母不善擅长教育心理学,
是能力和知识的问题,不是他们的人格问题,更不是不爱我们的问题。第二步,我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也懂得了很多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学着去当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去当那种“就事论事”的父母。
在敏感爆发的瞬间,马上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然后用理智的,客观的,父母般的语言,在内心安慰自己: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这句话简直是世上第一神奇的咒语,可以帮我们稳住情绪,不去接对方的招。-
第三步,自己情绪稳定后,要暂时拉开和对方的距离,
不要搭理对方,不要回微信回电话,去忙你自己的事儿。
这就是考验我们定力的时候,也是涨功夫的时候。
稳住自己,不要接招!
等对方情绪过去了,他自然会惭愧自己当时乱发脾气,甚至有可能找你道歉哦。
如果你这时候不能做到稳住自己,总想找对方理论,想继续惹他,继续接招,那么就请回到第二步“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一直念,跟念阿弥陀佛似得那么念,知道念到自己不想去接招为止。- 如果是关系较远的人,前三步就够了。
第四步,如果是夫妻,密友,那可以隔一两天后,
另外找一天大家平静的时候,再找他核对,核对,核对一下,
看看对方当时情绪不好的原因是不是在我们自己。
如果原因确实在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得真诚的道歉,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如果原因不在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对方需要什么?
是倾听还是是安慰?还是仅仅陪伴就好?再视情况去做。最后一段至关重要: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等于自私冷漠不关心人!
总结
这个方法旨在帮助那些“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敏感者,
在敏感爆发的那个瞬间,能够快速稳住自己的情绪,
从而不会陷入自我批判的泥沼。
——但绝不倡导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自私做法。
- 健康的关心是:“当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这样力量就放在了“具体做事”上,关注点在“对方”,能量是双向流动的。 -
而病态的关心是:“你怎么生气了?是不是生我的气?啊我真是没用,怎么连跟朋友/恋人/家人的关系都处不好"
——这样力量就放在了“自我攻击”上,关注点在“自己”,能量是向内压抑的。
千万要小心辨别自己的“关心”,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关心别人,其实是在,攻击自己。
回顾
-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 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
- 稳住自己,不要接招!
- 下次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