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吴军博士《硅谷之谜》。
吴军博士在描述硅谷的工程师文化的时候,将工程师划分为了五个等级,让我颇有感触。稍作记录,可以时刻警醒自己如何朝更高的等级迈进。
第五等工程师
第五等工程师,是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一项功能的人。这是对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只是懂一点工程实现的手段,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做,那最多算是助理工程师或技工。
第四等工程师
第四等的工程师就需要有点产品头脑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知道所作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易用,是否便于维护,是否性能稳定,等等。除了要具备产品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能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头到尾将一个产品负责到底。这在很多硅谷的公司里,基本上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对大部分工程师来讲,这些素质不是一个工学院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工业界实际锻炼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个别天赋很好的年轻人在学校里就具备了这种素质,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三等工程师
第三等的工程师可以做出行业里最好的产品。他们与第四等工程师有着质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技术水平、对市场的了解、对用户心理的了解以及组织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反应在悟性的差异上。当然,这种悟性很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但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有些人从工作一开始,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终于在某个时间点豁然开朗。而另一些人可能非常幸运,在一开始就有幸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加上善于学习,五六年下来就能达到第三等的水平。在硅谷,有极少数工程师只花了五六年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但是,即使一个人再聪明,基础再好,也需要在工程上花足够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一个年轻人工作了四五年就开始做行政管理工作,基础上就和这个水平无缘了。
第二等工程师
第二等的工程师是那些可以给世界带来惊喜的人,比如实现第一台实用化个人计算机的沃兹尼亚克、DSL之父约翰·西奥菲、iPhone和Google Glass的总设计师,以及开发Android系统的如宾等等。他们与第三四五等工程师的差别在于其工作的原创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当然,他们的工作不是科学研究,这一点和科学家毕竟不同。
第一等工程师
第一等的工程师是开创一个全新行业的人,历史上有爱迪生、特斯拉、福特,二战后有保时捷博士、本田宗一郎和硅谷的诺伊斯等人。这些工程师不仅在技术和产品等各个方面上与第二等的工程师有了质的差别,而且在经验和管理上也是好手,他们通常也是企业家,并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了世界。这一类人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如朗道列出的第一等物理学家只有个位数一样,第一等的工程师也是如此。朗道认为每一等物理学家之间的贡献相差十倍,每一等工程师的差距也是这么大。
当然,很多企业家都希望能遇到一些第二等,甚至第一等的工程师,但是这需要一个由工程师构建的完整金字塔:要想出几个第一等的工程师,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第二等工程师作为基础;同样,产生第二等工程师要靠大量的第三等工程师作为基础。在一个行业里,不可能指望在一大堆第五等工程师的基础上,突然冒出一两个第一或者第二等的工程师的。甚至有时,即使高薪聘请来一个第二等的工程师,如果没有第三、第四等的工程师与之配合,他也很难直接依靠第五等的人做出一流产品。
概括来说,第五等工程师——独立完成任务;第四等工程师——领导产品;第三等工程师——行业最优;第二等工程师——改变世界;第一等工程师——开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