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是什么可以让我们像悟空那样,练就火眼金睛,识别出白骨精呢?在思考方面,我可以教孩子些什么?我可以输出什么?我希望孩子能获得哪些思考方面的能力?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各位且看下述几个问题:
1.你是否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2.你是否觉得其他与你孩子同龄的都在学艺术、舞蹈、文化课,所以你也给他报了画画、钢琴、舞蹈、篮球、编程、思维训练等等一些或全部的课程?
3.你是否觉得艺术类或兴趣爱好类课程,对提高文化课成绩没有任何帮助,逐渐地取消了这些课外培训,转而只剩下——语数英+物理化学?
4.你是否觉得衡量孩子是否优秀,就是成为其他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以成绩评价一切,与孩子在一起张嘴就是学习成绩?
5.你是否觉得,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思维的能力就会顺其自然地形成?
我可以想象,上述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五花八门的,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除了问题本身具有争议之外,每个人自身的经历、经验、环境、价值观念、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思辨方式与习惯等等,对思考和答案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譬如一个亿万富豪与一位农民工家长,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答案会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在影响着差异产生?我们是否有办法可以弥平这种差异,从而实现——同为人,我们是否可以拥有同等的思考能力?
《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首先从三个层面去讲述如何教出会思考的孩子。
■6个方面的训练,获得思考能力
■ 阅读、经验和相遇提升思考能力
■ 理清目标,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其次,这三个层面中,又分很多层次的操作,譬如“6个方面训练,获得思考能力”将思考能力分成6个方面,如下:
01 找出谁是讲故事的人
02 区分事实和虚构
03 提问激发好奇心
04 留意自身感知,不急于判断
05 检验信息及信息来源
06 识别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人的世界观
再次,这6个方面的训练中,每个方面又细分成很多小的步骤,譬如“区分事实与虚构”中,告知我们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训练我们的学术态度:
■ 做一名旁观者
■ 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 允许这个观点与你目前的观点共存
■ 泡一杯茶,耐心地坐着,继续阅读,保持好奇,冷静思考
■ 先深入了解,再动用你的批评性思维
多么详细的动作指示,你简直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就像剥洋葱一样,将思考的能力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展示给大家看。
细读这本书,我对以下几个片段比较感兴趣,如下:
【狼述三只小猪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狼的角度讲的!这只倒霉的狼只是想从自己的小猪邻居那里借一杯糖,好为他的奶奶烤一个生日蛋糕。这位可怜的狼先生得了重感冒,打的喷嚏吹翻了前面两栋房子,无意中压死了住在里面的小猪。精打细算的狼先生不舍得看着这些肉被白白扔掉,就把两只死掉的小猪吃了。当他来到砖房子前时,第三只小猪报了警,无辜的狼先生就这样被定了罪,被判监禁一万年。狼先生在牢房中向读者做出最后的解释,声称自己遭受的判罚有失公正:“就是这样,这才是故事的真相,我是被冤枉的。”
看到这个故事,你是否有些疑问:
🧐谁在讲述这个故事?
🧐你了解讲述故事的人吗?具体有什么?
🧐所讲述的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假设,这个故事从“这位可怜的狼先生得了重感冒,......第三只小猪报了警。”这段是警察或者法官或者是第三只小猪描述的,狼还会被定罪吗?
当你不了解讲故事的人,对他一无所知,你会相信他所讲的故事吗?就算你了解他,知道他的立场,知道他一定不会害你,难道他所说的就一定值得相信吗?譬如:
妈妈说:多穿件衣服,外面冷。早上买菜时,我都快被冻感冒了。虽然你认为穿短袖已经够暖和了。
我还想问:你有能力去评估这个讲故事的人,他的身份、地位、立场、观点、态度、目的是什么吗?譬如,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作者是谁?你了解吗?他所说的这些值得信赖吗?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诚然,你不了解我,也无法从网络上其他渠道了解到关于我的信息,你大概只能知道——我是一名三级拆书家,仅此而已。如果你对拆书帮和拆书家都有所了解,而我的文章仅仅是引述《教出会思考的孩子》当中的相关知识或内容,再加点自己的理解和案例解读,而且恰好你对这些内容又感兴趣,于是你会去哪里寻找《教出会思考的孩子》的相关信息和评价呢?
这些,《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都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介绍,直接拿来用即可。还有这个片段:
开放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然而,我们的头脑中早就塞满了各种难以撼动的观点。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整理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经验和信念,以便在思想的书架上为新的观念腾出位置,特别是在遇到对我们自己持有的观点发出挑战的观念。一个更好的忠告应该是:“小心思想饱和!”
你会经常翻翻你的衣柜,把不怎么穿的衣服拿出来捐掉吗?你会经常整理抽屉,把旧的、不需要的老旧物件清理掉吗?思想、观念、经验、信念这些抽象的内容,和旧衣服和旧物件一样,需要定期地审视,舍弃或加以调整以便适应新的情景。这里,不觉有几个问题想问:
◆你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思想、观念、经验、信念吗?
◆这些思想、观念、经验、信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什么特定的条件吗?
◆现在或未来,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直接应用这些观念或经验?需要做什么调整?还是舍弃?
你自己解答上述问题,就等于在清洗自己的观念,把不合事宜的观念进行调整或者淘汰。但是,不管怎样,有个极为顽固的观念,恐怕不是那么好清理的:
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障碍往往是看不见的,对社群的忠诚心和从中获得宝贵的归属感一直影响着我们。各类社群在其遵循的范式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会采用“注定要相互比较的思维模式”。我们会被社群接纳还是拒绝,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遵循它的范式。没有人愿意失去朋友、家庭或志同道合的盟友,而对社群根深蒂固的信念和价值观发起挑战,就有失去社群成员身份的风险。我们对归属感的渴望既强烈又广泛,而且由来已久,人类的生理机制让我们很难摆脱“失去了同伴就会失去一切”的想法。
你知道为什么从道德和法律层面看,明明不能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人为了利益或者证明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仍然违背道德甚至违法去做某些事情呢?譬如我们所说的“投名状”。 如果要找到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你会怎么做?
▶你属于哪个社群?(团体、公司、民族等等)
▶你了解这个社群的信念吗?(团体、公司、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你认同这个社群的信念吗?为什么?(团体价值观、世界观与你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之间的匹配度)
▶你愿意追随社群的信念并为之付出必要的努力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帮助你找到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找到它,你能知道它是如何地影响你思考和行动。
最后,回顾下我都唠叨了些什么——《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通过“6个方面、三大练习、一个目标”塑造思考能力,不成体系地介绍了“讲故事的人、清理思想、寻找顽固观念”3个小片段,试图说明这本书是有吸引力的,值得购入阅读。你觉得呢?😁
但人毕竟是有差异的,即便同样的智力,也会因为个人的地位、身份、社会经验、情绪管理能力等差异,导致思考的方式、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即便同为人,思考能力是必然存在差异的。不要妄求自己或要求孩子应该达到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思考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更多地像八戒、沙师弟和唐僧一样过日子,而像悟空那样拥有火眼金睛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的。阅读《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能一定程度地提升你的思辨能力,至于提升幅度,假若你有用书本中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自己,经历“用三味真火烧七七四十九天后,还没死”的经历,也许能练就悟空一样的一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