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古人认为,人是天地所生的,而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那么人与“道”之间还隔着天和地。
再换一句话来看,也是老子讲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是万物之一,那么人与“道”之间还隔着“一”、“二”、“三”。
而这里的“一”、“二”、“三”所指的又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以来,有很多种解释,让人难以断定。
还好,老子接着讲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以此为依据,反推回去,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三”是阴、阳、冲气,“二”是阴气、阳气,“一”是元气。
元即一,元气即一气,即太极之气。
若是感觉阴、阳、气这些讲法太玄乎了,那很正常。因为除了中医之外,现代人所接受的主流教育几乎都不讲这些。
陆老师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归纳为四个字:道生万物。
这就很直接了。相应的,他还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纳为:人法自然。
合起来就是:道生万物,人法自然。
这下感觉“道”离我们很近了吧?
但“道”是什么呢?它在哪里呢?
当我们四处寻找时,所能看到的、找到的,都是万物,都不是道。而万物的本来是道。那么人的根本也是道,人与道之间是零距离!
因此,我们也就不需要向外寻求了,而是转向自己的根本去寻求。
有人可能会狐疑了:我的根本是道,那么我本来就是道,但是我怎么不知道呢?
对,问题就出在你不知上。
因为你不能知“道”,所以你不知道。
人的后天之知,是在人产生之后才有的,是对应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而有的,所以不能知先天之道。
如果还是难以明白,那么可以把“道”换成“存在和生命的本源”来理解。
万有皆有本源。人作为一个存在、一个生命,必然来自于存在和生命的本源。
人之所以呈现为现在的样子,是其本源演变的结果。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那个本源是一团泥巴,那么万物就是由泥巴捏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为什么要有一个本源呢?
因为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那么变化的背后就应该有一个不变的本源、根本。比如,水分子可以变化为水、气、雾、云、雨、雪、冰等等,而它们的本源就是水分子。
为什么万物不能直接感受到道呢?
冰感受水是软的,气感受冰是硬的,冰感受气是暖的,云感受冰是冷的,各种状态相互之间有种种感受,但是都感受不出水分子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水分子。当然,这些感受都是想象出来的,为了便于说明而已。
所以说,道不在六根之内,人的六根感官功能不能感知到道。
人的根本、本源是什么?
前面讲了,不变的才是本源、根本。古人在悟证时,就已经发现人的身体是不停地变化着的。按现在的讲法是,全身的细胞都在不断地生、不断地死。但是人的自我意识却是不变的,我一直都知道我是我。因此,人的根本不在形体上,所以我们要往精神境界去探索,通过精神境界的存在去觉悟人的根本。
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及谁先谁后的争论,大家可以看一下《仿佛谈道录》的相关章节。
实际上,那个本源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都来源于它,所以它是物质和精神之上的存在。从古至今,真正能进入它的境界的人应该极少,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境界,因此也很难理解。
那么,那个境界真的就是尽头了吗?应该还不是。因为那只是人的一个极限。而且是人活着时的一种感受。
人活着时,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人死了之后,应该会进入死的境界。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境界,应该有不同的感受。死后的情况我们只能推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还是相对独立的生命或者存在,那就不可能感受到最根本的那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