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可以贯穿每一场谈话。
我的感受是我的事,跟你无关。
等于
你的感受都是你的事,跟我无关。
就这么简单。
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跟朋友谈论某人,
我们都不喜欢她,
但是我最近却渐渐好像金庸小说人物吃了蛤蟆蜈蚣一样,反正已经百毒不侵了,根本不怕她有什么负能量,
不怕了,我就比较能够看到这个人的优点了。
但是朋友还是跟我从前一样,
看到的是那个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就好像我现在吃河豚不会中毒了,吃的津津有味的,
分享给朋友却能把朋友毒死的感觉。
我就说呀:
“你的眼睛,要像吸星大法一样,取其好,去其糙。”
“她蠢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她蠢就蠢在太喜欢婊人、太喜欢伤人,
但这是她的事,不是咱的事。”
再比如jt在课上被一个女孩问到了一个很没有滋味的问题,
女孩问的是“我不明白感知力是什么,是感性还是主观想象还是什么?比如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我心里觉得这个乞丐好可怜啊好想给他一点钱,这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感知力?”
感性这个词还真是被用烂了。
jt的回应暗示说,你的那些所谓的“感性”,只不过是你的代偿反应,是你觉得自己不给钱的话,就会有自我批判,你给钱的话,就会有自我感觉良好。从这个层面上讲,你的这个感性是来自于你来自于你的罪恶感。你的好可怜,是你觉得他做错了什么事情而好可怜。他不如你而好可怜……等等等等
当然也有另外的向面。
就是肯定不会是怦然心动。怦然心动是你喜欢他喜欢到想抱回家养,你会把乞丐抱回家吗?不会,那就别给自己脸上贴金。
之类之类的……就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事实,所以你才会有很多很多的情绪。
我听到jt的这段回应,我心里想的是,
如果jt把“你的事我的事”通过这个例子讲出来,应该会讲得很清楚
你觉得“他可怜”,这是你的事,
这是你顺应着你的人生经历、你的情结、你的解读系统,
对着这个乞丐,激起了你很多很多的情绪,
你的可怜感,你的反应,全都是你自己的事。
你会有这样那样的感觉,反应的只是你自己身上的坑洞。
这一切都与那个乞丐无关。
再换一个情境,
比如我被你讨厌了。
step1,
我知道,什么是你的事
你讨厌我,这是你的事,
你的事,与我无关,是你的个人经历使然,
我不需要回应你
step2,
比如我这时候对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好恶,
我喜欢你或者讨厌你,或者怎么样你,这是我的事,
我的事,也与你无关,是我的个人经历使然,
我也不需要你回应我。
step3,
这个故事给我传达了什么信息。
这里才是处理“业障见者有份”这个课题的环节。
因为我看到的,必然是我允许它出现在我生命中的,
我为我自己的世界负全责,
脱不了干系,
自然是该道歉的道歉,该清理的清理。
但是,这自始至终都是只对自己下功夫,不去“搞”别人的。
再比如说我想做的是a样的人,
我最想磨练的是我的心法,
那我对身体活动就没有那么多的爱呀,
但是你对我说:“你如何如何的应该做b种的人”,
“你如何如何为什么不锻炼身体,你这样很不对啊”,
但是对这件事没有那么多爱的事,我就不想做呀,
如果我界限不清楚,将“你的”个人的看法变成为了一个
“我的”催眠指令,成为了我内部两个声音在打架,
我就会把这股冲突投射出去,跟你吵,
对吧?
随便写这么两句,睡觉
我爱你,与你无关,这也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你想要让自己的爱成为有条件的,
非要对方完成了什么什么才给他“奖励”,
那是你自己的事,
你想要控制别人,
这跟事实上对方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毫无关系。
ps:刚才反省了一下,
这篇文章确实有危险性,
如果主体智慧不高,容易油盐不进、修成木头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