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彼得潘》,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终于”。就是觉得这个故事放在心里,好久好久,我认识他,知道他就在那里,却未曾打开过。是因为胆怯?忙碌?或是遗忘了吧?只记得最初人们是这样介绍他的:如果你不喜欢《彼得潘》的故事,那么,你应该问问自己,我的童心是否已经不在?是否已经和那个幻想的童年渐行渐远?如果你不喜欢《彼得潘》,恭喜你长成大人了。然,这样的奖励似乎并不值得我喜悦分毫。
一个晚上,窝在宿舍,笑着哭着看完了前十六章,期间不断地对自己说“还好,我看得懂,还好,我喜欢,还好。”庆幸自己还有童心。但读到十五、六章,我已经觉得到了伤心和悲凉到极限,最后一章的结局死活也没勇气再看,甚至周一就假装没看过的故事的样子就和石头们一起共读这本书了。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长大了,而且长大很久了。于是故事的结局秘密般的存在我假装不存在的地方。其实看书、看电影,我经常哭,但结局即使有泪,也是欢笑的。但没想过,竟被这样一场永远也不会来到生命中的童话所刺伤。
故事主要叙述了温迪姐弟和彼得·潘等几个小孩在梦幻岛的奇遇,故事里有一个让所有孩子憧憬的童话世界——永无岛,岛上有无忧无虑的仙子、魅惑的美人鱼、神秘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一群无恶不作残忍无比的海盗、永远的自由与冒险;岛上没有整天唠叨的父母、没有带着各色眼镜的大人、没有学校、没有作业、没有讨厌的洗漱、没有见面必须问好的教条,这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最天然的理想国,以及“永远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他害怕上学,拒绝长大,热衷冒险,行侠仗义,纯洁无邪,勇敢无畏。那样的想法和举动,更是说出了所有小男孩的心思。
彼得有鼓鼓的嘴巴,没有表情的时候像一个一直在赌气的小孩子,而幸好他是喜欢微笑的。他微笑的时候牵动着右嘴角,笑纹圈圈荡漾开来,邪气的、机敏的、得意的、自负的、任性的、顽皮的、胸有成足的、志在必得的。喜欢叉着腰微笑的他,像一个十足的小大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会为丢掉了影子而流眼泪的小男孩,喜欢听故事,喜欢玩耍,和普通男生一样喜欢战斗。他将被遗失的孩子带到永无岛,他们会飞行在星河里,趴在大块绵软的云朵上俯瞰,住在树洞里,用树枝、叶子和花来搭建小房屋,生活在一个有精灵的国度……他教温蒂骑在风的背上;用美人鱼,印第安人和海盗来诱惑小孩们离开家,离开长大的阴影,去到无优岛。他要温蒂当那些生活在无忧岛上的孩子们的妈妈,拥抱他们,给他们讲故事……
如果说彼得让永无岛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么温迪的到来,则让这个纯然的小岛开始有一丝美妙和温馨,甚至安全的感觉。虽然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一直是彼得在保护,但温柔懂事的温迪则使孩子内心有了一种安全。孩子们为温迪盖好小屋,一群“野孩子”煞有介事且一本正经整理仪容,又忐忑又欣喜的敲响温迪的家门,那一刻的拘谨与狂喜,不难看出孩子们对妈妈、对家的渴望,尽管温迪还只是一个女孩子,但孩子们并不介意这位看起来没有一点经验的“妈妈”。
其实看到这一幕,我就有点酸楚的感觉了,似乎已经察觉到这群渴望自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那个“盒子”里装着的“柔软”,幻想、冒险、自由、快乐、无忧虽好,但似乎还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你去寻找。彼得和孩子们似乎还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心却一点点的向那靠拢。随着一天天快乐的日子的结束,新一天冒险的开始,岛上一片欢乐和睦大家庭的氛围愈见浓烈的时候,温迪的故事或者说童话,温暖、善良和爱也一点点吞噬着这群野孩子,他们甚至开始扮演起自己成为大人的样子,虽然只是个游戏,但至少提醒了我,长大这个东西,是一种必然。面对这样的提醒,有一些失落,也有一些庆幸。为什么庆幸,我想我实在是长大了,而且我小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个男孩子。甚至在我小时候,我都不相信圣诞老师,还有什么仙子。或许我相信过,但我已经忘了我曾相信过。
所以我是羡慕能够听到圣诞老师铃铛响,能够相信仙子存在的孩子的,因为我已经相信那些都是童话。以至于我讨厌这个坏透了的作者,竟然还设计一出,仙子为了救彼得而死的情节。那一刻彼得第一次面对他人的死亡感到无助和伤心,那一刻平日里无所不能不可一世的彼得看上去无助极了,他的意念就是不断的重复“我相信现仙子的存在,我相信。”以至于这意念感染到孩子,英国的孩子,世界的孩子,梦乡里的孩子。这强大的意念竟然拯救了仙子。这一幕我觉得很傻,但又仿佛看到作者和眼前的孩子在无情的嘲讽着我:你这个愚蠢麻木的大人。
面对根本就不相信童话,不相信仙子的自己,我也觉得长大真是蠢极了。曾经在13、4岁的年纪,有一段疯狂想长大的念头,那时候,想迫不及待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想拥有自己的小钱包,想跟那个学习成绩超棒又帅的一塌糊涂的男孩,想有自己的温馨小家,想象自己做妈妈,而那个男孩做爸爸,想一个不哭不闹又可爱冒泡的宝宝。那时的我多么像永无岛的温迪,所以我知道,温迪注定要回去,要长大的。
当看到仙子国王和王后动人的舞蹈后,彼得和温迪在奇幻的森林也舞了起来,背后是美丽的夜空,我想那一刻彼得潘心里一定有颗“爱”的流星划过,但当温迪索求更多的时候,彼得潘却将温迪推到一边:“这只是我们幻想的,是不是?你和我。温蒂,你看,这使我看起来比真正的父亲还要老。”那一刻,我不懂彼得,也开始懂得彼得。不懂他为何拒绝爱,但却明白了他的对自由倔强的追求。
胡克船长对潘说:“你是一个悲剧!她离开了你,潘!你的温蒂离开了你,她为什么要留下?和你在一起,他宁愿长大。她将听不到你,看不到你,她已经完全忘了你!另外一个人会代替你,他被称做丈夫!你将孤独的死去,没有爱!”
潘曾低头看着温迪的那一刻,我明白:爱,在彼得的意识里是复杂的东西,那是长大成人必然的烦恼,所以他逃避,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心里盛满的东西便是爱,爱自由、爱快乐、爱冒险、爱故事、爱帮助、甚至恶作剧都源于他的爱,爱让他快乐,让他飞翔,甚至是爱让把生的机会留给温迪,爱让他明白:“死亡是一场最大的冒险。”
最危急关头温蒂对潘说:“彼得,对不起,我必须长大!但是……这是给你的,这是属于你的,永远都是!”那一个吻,有着超强的力量,让精灵复活,让彼得开心害羞的变成粉红色,让胜利光芒普照大地。那个从一开始悬着的吻,无关情欲,只是一个将要长大的女孩第一次尝试表达爱的方式。那爱,广渺无界的,不分年龄不分地域,只要你感知它,它便是存在的。我们总是活在无爱的恐慌里,面对流逝和消失手足无措,痛心疾首,惴惴不安。在现实世界里是这样,在无忧岛是这样,潘是这样,虎克船长也是这样,我们都是这样。精灵只要你说它是不存在的,他便会消失,爱也是如此。听起来是那么童稚的事情,是那么唯心的事情,但是你要相信他们都是那么脆弱且不堪闻问的事物,生命力微薄,无法确定自身,依赖着强烈的感知而生存。
正因如此,我无法理解彼得有爱,也能感受到爱,为什么还要将温迪和孩子送回去;我不明白为何彼得不跟他们一起回去,一起长大,一起感受爱,拥抱爱。温迪和孩子回去了,窗里是家的温暖和欢乐的。他们不知道窗外还有一个男孩看着他们,我想多年以后,他们可能也看不到窗外的男孩了吧。一扇窗户,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我知道,我还不知道答案。
昨晚,鼓起勇气看完了最后一章——温迪长大了。是啊,温迪总归是要长大的,我们总归也是要长大的。我固执地在头脑里假设的千百种彼得和温迪的结局,最后都敌不过温迪慢慢会不相信自己能够飞翔,不相信仙子,她会随着子子孙孙的长大,变成一个过去。彼得对于他只不过成为她收藏的玩具匣子里的一点灰尘。她会将彼得当个故事讲给睡前的孩子,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或者她会把彼得留在心里最深的盒子,直到死去那天也不曾打开,而彼得则固执的站在天真、快活、没心没肺的童年,拒绝长大,也会将温迪遗忘,仿佛她不曾来过,最后他们两两相忘。这是我知道的结局,却是我不愿相信的结局。习惯了童话故事王子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我无法接受。我仿佛听见作者躲在黑暗中喃喃自语——你们这些忘记了童年的大人,再没有资格被小飞侠记得,再也没有资格去永无岛,所以我把这美好的童年世界给你们看,然后提醒你们,那扇门已经永远关上了。你不能再听到仙子的声音,看看吧,你身边的就是你现在的世界。
这最残忍的结局并没有我要的答案,我开始满世界的寻找。好多书评说,彼得潘最后一个章节将这个故事的内涵升华了,我不知道升华了什么,只感觉它刺到了我,不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阴阳两隔。看到的只有相互间的遗忘与隔膜,温迪不再相信自己会飞翔,而彼得潘也忘记了温迪会长大。我以前相信的,和我即将不相信的。变化的是我长大了。
故事结尾里:小飞侠和温迪约好每年春季大扫除的时候带她去永无岛,然后他自己有时忘记,然后温蒂长大再也穿不下当年的衣服,两个人多年后相遇只有尴尬。这样的残忍画面,无奈的大人和天真快活的小飞侠相见,后来彼得发现了温迪的女儿简,又带着她去了永无岛。仿佛那一年从窗口带走温迪一般,而不再理会那些被他带去过、却已长大的温迪。
这样一个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忘记一切的彼得潘,令我讨厌。但这个时候,那还是彼得潘吗?似乎已经不是那个带着温迪冒险的彼得,更像是我们童年的一个梦,他是我们的,曾经属于我们的,但当我们选择长大后,便将我们无情的抛弃。
我想,如果我们的童年能见到长大后的自己,可能也会那般无情、嫌弃和忘记我们吧。所以应该是我们忘记了小飞侠,而不是彼得潘抛弃了我们。明明是我们在没心没肺的长大,却把遗憾的责任推给那个坚守自由的男孩身上。
难怪温迪看着女儿简迫切想跟着彼得飞走那一刻说:谁也没有我知道得清楚,彼得需要一个母亲。选择离开永无岛的,是温蒂。选择成长,就意味着选择忘记。所以当我们堂而皇之的成为时间的受害者,自认为被小飞侠抛弃的人,却忘了那原本就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道路。或许我讨厌的是不是结局,而是选择长大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