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所读之书的国内部分,本来也想像外国部分一样,分成小说和非小说。但因为其中有几个作家的多部作品,所以还是觉得以作家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比较好。这些作家可以分成王小波、冯唐、鲁迅、庆山、三毛以及其他。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关于王小波,深感读之过晚。如果能从大学时期便开始阅读他的作品,必定收获更丰。都说好饭不怕晚,其实并非如此。糟粕灌输太多,就会逐渐失去鉴别力。无意中听到一首名为《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歌,深深感动。知道这首歌的歌词与王小波有关,于是开始阅读他的作品。
首先是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情信集,也就是与房东的猫的歌同名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王与李之间的书信往来,大部分是王写给李的。表达直接,外人看起来稍显肉麻,但想必作为当时正处热恋中的二人,只会嫌不够力度表达内心火热情感。可惜的是,如今的恋人间已不再写信。通讯发达之后,交流变得碎片化,互相之间已不再珍惜。或者可以说,已很少再有值得珍藏的交流。
《爱你就像爱生命》应是王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整理出版的。我所读的版本最后还附了王的一篇《绿毛水怪》,这篇小说是王最早期的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相对其后期作品的稚嫩,但不乏真诚,也值得一读。
《沉默的大多数》是紧接着《爱你就像爱生命》之后阅读的,所读的版本其实是一本合集,还包括了《我的精神家园》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大部分内容。这三本书基本可以作为王小波杂文作品的代表,读来酣畅淋漓,让人不禁为之拍案。
因为大受鼓舞,于是在连续读了两遍《沉默的大多数》之后,又马上找来《我的精神家园》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然发现之前读的合集版本已包括其中大部分篇章,但却并不觉得懊恼,还是迫不及待标注出了其余部分,然后一口气读完。
杂文其实是具有很强时效性的,因此很多文章在初读之时会觉得感触颇多,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可读性。而王小波的杂文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却仍然具有让人心生波澜的力量,这就是它们至今盛行的原因。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为知名的作品,它首先是在港台地区出版的,因为当时的大陆地区还不能容许如此真性情的文字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用“真性情”三个字来代表王小波的小说或许不够全面,但肯定是他的作品特征之一。
与《黄金时代》一起买回来的还包括他的《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2018年看完的只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最近正在看,《黑铁时代》还未开始。这里说的四个“时代”,都是指他的作品集,每一“时代”都包括了几部长篇小说。在目前所看的所有作品中,还没有感觉失望的,只有《青铜时代》里的《万寿寺》略显琐碎、冗长。
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无所谓》《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最初知道冯唐,是因为电影《万物生长》,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所改编。后来又看了几集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于是决定找来相关的几部小说看一下。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是一起买回来的,其中最喜欢的是《北京,北京》。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后来看不下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过原著之后,对于剧情的发展感到无趣,远不如看小说过瘾。
“北京三部曲”相隔较短时间内看了两遍,然后想找来冯唐的其它作品继续看。当时最想看的是《不二》,然而悲剧的是,《不二》的命运就像当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样,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了。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他的杂文、随笔,先是《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三十六大》和《无所谓》,然后是《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的其它作品以后还会陆续找来看,特别是小说部分,散文之类的应该就不会再接触了。倒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以后会减少这方面书籍的阅读。即使真要读,也会尽量选择一些更为简洁的前代作家作品。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
中学时,语文教科书中最不喜欢的课文要数鲁迅先生的文章,没有之一。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课文总有大段大段需要背诵。另外,语文老师讲课时喜欢拿这些课文进行阅读分析,也是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多年之后,回想当时的心理状态,发现其中包含很大的逆反心态。越是被逼迫学习的,越不会对其产生好感。这其实并非青春期专属心态,即使放到现在,如果被人硬逼着去阅读和记诵,也难免会产生反感。好在,事到如今已没有人可以对我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我又重新拾起鲁迅先生的文章。
首先买回来的是《阿Q正传》和《呐喊》,读完《阿Q正传》之后,在紧接着读《呐喊》时才发现,原来所购买的《阿Q正传》中的所有文章都出自《呐喊》和《彷徨》,而所购买的《呐喊》又附含了《彷徨》。这算不上坏事,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误,这些文章都连续阅读了两遍,因此而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是年底才读的,这次,《朝花夕拾》又包含了《野草》以及一部分鲁迅先生的旧体诗。《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中国古代的一些奇闻异事重新编撰的小故事,严格来讲,不能算是纯粹的小说。《朝花夕拾》的写作时间跨度很大,写作地点也辗转北平、广州、厦门等多个地方,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先生心力不济。《野草》的文章体量都比较短小,也是读起来感觉最为无趣的,因为时事的迁移,失去了可读性。
听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已经大量从教科书中删除了,听说而有,我没有亲眼见到。对于这样的消息并未感觉惊讶,也不惋惜,只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或许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庆山:《清醒纪》《仍然》《镜湖》
最近这几天正在阅读的书是庆山的新作品《夏摩山谷》,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距离上一部长篇《春宴》已经过去七年多。从《莲花》到《春宴》再到《夏摩山谷》,庆山一直在精进,探索的步伐始终未停止。很庆幸,我也一直能跟上这样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
《清醒纪》是以前就曾多次阅读的书,2017年将庆山的所有作品又重新阅读了一到两遍,期间发现缺失了《清醒纪》,但却购买无处。直到2018年又出了新的版本,才得以弥补缺憾。新书收到之后,立刻翻阅了一遍。内容实际上都很熟稔,但新的版本又带来新的欢喜。
《仍然》是一本摄影集,并非专业影集,但是带有强烈庆山特色。若非庆山忠实读者,恐怕不会专门买来翻阅。书中除了庆山信手所得照片之外,还有一部分她的配文,当然也是极具庆山特色的,与照片相辅相成,为影集增色不少。
《镜湖》是庆山2018年中出的一本散文集锦,其中文字都是从过往所出散文当中精选出来的。虽然都是以前的旧文,但对于一直热烈期盼她的新书的读者来说,也是一剂慰藉良方。而且就如庆山自己所说,对于之前没有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来说,《镜湖》会是一个合适的开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你是我不及的梦》
三毛的作品最开始集中阅读的是《你是我不及的梦》,这本书所选的是三毛从未结集出版过的文章,算是一本遗作。2018年每当读完一部分书后开始犹豫接下来该读什么的时候,三毛总是重点考虑的作家之一。
《撒哈拉的故事》是在2月份春节期间阅读的,当时深感读之太迟。而就在写这些文字的当下,突然看到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世的消息,顿悟一个道理:隽永文字书写出来,流传下去,读者能有幸读到便是幸事一件,无所谓早与迟。即使始终擦肩错过,也并不影响它的使命和价值。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学时读过一本同名小说,非常对当时那个年纪的胃口。后来知道小说涉嫌抄袭,且已有法院方面的定论,但那时的自己已经改变口味,也就不太在意了。三毛的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文章写于荷西去世之后,整体基调都比较伤感悲切。
《万水千山走遍》就要轻松许多,它是三毛的拉丁美洲游记,记录了她和助手米夏在各个国家的见闻经历。由于我个人一向对于境外游历没有兴趣,所以看一下三毛写的这些文章作为调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文章写于三十几年之前,但介于只是当作一个调剂,便不会有过时之忧。
三毛的书以后还会陆续读下去,但也并不急于一时,细水才可长流。
其他作家:贾平凹《废都》、刘慈欣《三体》、韩寒《长安乱》、七堇年《无梦之境》、张小娴《最遥远的距离》、笛安《威廉姆斯之墓》、傅雷《傅雷家书》、史铁生《向死而生》、李银河《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王国维《人间词话》
贾平凹的作品目前只读过这本《废都》。知道这部作品也是通过王小波,因为王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它,引起了我的兴趣。在读之前就知道这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作品,甚至有人直接将其称之为黄书。坦白来讲,如果不是有着这样的评价,我可能也不会专门找来看。
黄是黄了点,但还绝对够不上黄书的级别,毕竟咱也是见识过真正黄书样子的。而且,《废都》并不是为了黄而黄,其中的性描写只是作为故事发展的辅助。如果硬要去掉,那么这本书便一同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故事便不成其为故事。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国内小说数量上可以算是很多了,但是质量上就不好多说什么。很多小说要么对于有关性的情节避而不写,要么写得过于牵强,纯粹是为了写而写。《废都》在这个问题上是值得称道的,简单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是在2017年初看的,这是个人看过的第一本国内科幻小说。很庆幸这第一次看到的就是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与我之前所想象的科幻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它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不肯涉猎这个系列乃是一种偏见。从《三体》开始,这种偏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纠正。
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都是2018年上半年看的,每一部都可称得上是大部头,看的时候都需要花费不少心力,动用很多脑细胞。就因为这样,科幻小说的受众一直是比较特定的群体,读者数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三体》系列以后还会再次阅读,还有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也会在合适的时候选择来看。
《长安乱》是韩寒比较早期的作品,但自认为是韩寒忠实读者的我,此前却一直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年初整理书籍,到韩寒部分的时候,决定将这部错过的作品补上。
这本书将故事时间设定在古代,故事背景设定为武林,然而却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它有着韩寒一贯的幽默讽刺,阅读时不需要担心故事接下去的发展走向,任何结果都让人可以接受,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结果。
个人更愿意将《长安乱》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当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独具韩寒特色的……如果你觉得我对韩寒有些盲目崇拜,那么我只能说,你是对的。
李银河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伟大这个词不应该被轻易使用,但李银河女士完全配得上。知道她并不完全是因为王小波,她本身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王先生。
《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也并不是最开始想要阅读的李银河的书,但想读的那几本却有点求之不得,于是选择了这一本作为开始。这是一本随笔集,讲述了李银河女士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思考,体现了她的人生哲学。
2018年所读之书当中,国外部分的《沉思录》、《瓦尔登湖》和《日瓦格医生》,都是通过看这本《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而决定阅读的。另外,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其它作品,但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版本,只好心有不甘地留待以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在他众多作品中应该是至今流传最广的一部。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至少是翻看过其中一部分或者几篇。这本书我以每天看两页的进度看到现在,才刚刚过半,还在持续进行当中。
在所列的其他作家作品里,七堇年《无梦之境》、张小娴《最遥远的距离》、笛安《威廉姆斯之墓》、傅雷《傅雷家书》和史铁生《向死而生》都没有展开来讲,不是没有感触,而是觉得全都泛泛谈一下必要性实在不大。
2018年所读之书全都讲完了,正如上面说的,全是泛泛之谈。这一年读书的数量很有可能会是个人的一个巅峰,应该不会再有所超越了。虽然如此,但读书永不会停止,它已然成为了一个终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