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染
墨子与很多先贤一样,非常强调人才对治国的作用,但对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上,墨子的看法又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所染》篇中,墨子先见染丝者“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此想到了“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之后分别列举了舜、禹、商汤王、周武王几位明君,以及夏桀、殷纣、周厉王、周幽王几个昏君的例子,论述了明君任用贤臣,君臣之间相互影响,国君因此能够治国有道,国泰民安;而昏暴之君用佞(nìng)臣,结果君王之恶愈彰,导致身死国灭的道理。
通过正反对比,墨子得出结论:“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也就是说,大凡国君之所以能安邦定国,原因就在于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
修身
《墨子·修身》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意思是说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也难有结果;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
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墨子的这几句话很有意思,实际上也是他对为人之本的理解——“志”是“智”之本,“信”是“行”之本。人人都向往智慧,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的大智慧往往来自于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
《墨子·修身》云:“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意思是说智慧之人内心明辨而不繁言夸耀,勤奋努力而不居功自傲,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查,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
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辩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