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林中,一具无名的尸首,被马蹄踏过的杂乱现场,消失的武士刀,查案的按察使,七个人说法各异的供词。这一系列元素构成了一篇推理小说的绝妙氛围。
黑泽明导演看中了这篇小说的题材,并将故事主干搬到了荧幕,在故事外围再安上一道芥川龙之介写平安朝代罗生门里门外事件的门,然后几个人在这个门檐下叙述刚刚密林中的命案,就变成了黑泽明自己的文化符号《罗生门》。
不少朋友鼓吹这部片子的内涵有多么多么的伟大,叙述方式多么多么的有创意,刻画多么多么深刻的人性——实际这种人性的刻画和故事的讲述技巧,是芥川龙之介的,而不是黑泽明的。
翻阅绝大多数影评,每当他们郑重其事说起电影《罗生门》的伟大,还是围绕故事的交错逻辑和草蛇灰线的线索,而不是对电影技巧的分析,说明故事本身的魅力大于电影技巧的运用,而这核心魅力并不是黑泽明构思的,黑泽明的功绩只是将故事加了一丁点自己的改编,复刻到了当时黑白电影的荧幕,搬上荧幕是他最大的功劳了。而思想精神的剖析和故事的构建功劳应该还给原创作者——芥川龙之介。
这部电影让黑泽明名声大噪,但在21世纪看来,这部电影冗余镜头运用过多和慢节奏的剪辑有拖沓情节的嫌疑,没能很好的为表达情感服务。但这样一部非原创剧本、非原创构思、拍摄和剪辑均非上佳的电影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实在是誉过其实。
不得不说这样的头衔包含了很多影评人和观众有对未知过去的盲目鼓吹和崇拜。
刚刚算是为芥川龙之介鸣不平,那么现在和大家聊聊芥川龙之介作品本身。
刚才说了,这部电影是选材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也译做《筱竹林中》《竹林中》等),那么他是一部含有猎奇元素的推理小说么?不完全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一流的小说家,其技巧和思想不止于此。
《密林中》旨在揭露人在真相面前的自私心理,纵使是看似正义、善良的一方,心底仍有自私的微妙触动,那怕这种触动只能带给谎言者半丝半缕看不见摸不着的声名利益。由此推及,在实利面前,人若展现出更加丑恶的嘴脸也不足为怪了。
芥川龙之介极为擅长这种手法,《阿富的贞操》也是这种心理作祟的代表,一个女子和一个乞丐独处,乞丐要非礼她的时候,她明明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地出卖了她,多年过后她和乞丐相见却仍能若无其事扮作良母。《罗生门》的故事则有点荒诞狗血,有点像现在的“社会新闻”版块,新闻标题可作《老人在尸堆中剪死人头发,遇青年抢劫致裸奔》。后来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就是以《罗生门》命名的了,和《密林中》的那个故事没半毛钱关系。
纵观他的短篇小说,几无一个忠厚纯善之人,就算是描写《蛛丝》中的佛祖,也带有一丝怠意和调侃。芥川龙之介甚至不惜用极为极端的情节显示这种压迫中扭曲的人性。《地狱变》就讲了画师良秀为了画“地狱变屏风”中的种种惨烈景象,竟然不惜以禽兽、刑具虐待徒弟,甚至看女儿活活烧死。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技巧毋庸置疑,易读性属上乘,揭露黑暗毫不拖泥带水,堪称文豪。日本为了纪念他,将纯文学的最高等级奖项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芥川奖,可见日本对他艺术的推崇。但窃以为他离大师还是差了一步。
因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通篇充满邪恶与黑暗,让人读起来很是压抑。我们观赏文艺作品一般是审美,为寻求心灵的宁静或欢娱。连篇累牍的负面能量,纵然情节跌宕精彩,也架不住一股脑地全将丑恶展现在我们面前——犹如蛇身上斑斓的花纹也许有人看会觉得很漂亮,但若一千条蛇在我们眼前爬来爬去也不免头皮发麻。
我对芥川龙之介本人的史料只有粗线条的了解,但从作品推断,他会是一个偏执狂,一双睥睨的眼睛时刻审视人世间大大小小的不足,大到人心不古,小到街道脏乱差,都要斥责一番。其偏激和愤怒不亚于现在的愤青和网络喷子。只不过现在的喷子喷不出芥川龙之介那样的水平。
有句话说的也不错,“爱之深责之切”,对人类人性丑恶一面的揭露,也正说明他对其光明的渴望与呼唤。不过芥川龙之介有种“为喷而喷”的思维惯性之嫌。
因为这种心理,似乎对芥川龙之介在心底隐有偏见,在网上搜到他影像资料时,感觉此人行为动作颇为诡异古怪,一个形貌瘦弱的人穿着宽大的衣服,脸上似笑非笑、莫名其妙地在爬树。
这样的奇人异士人倒也按名人历史的套路出牌——生来不俗:因出生在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所以叫“龙之介”。但他在死的时候却没能如他批判别人时那么决绝。
芥川龙之介说到自己要如何自杀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心理医生,沉静地分析自己的问题:
“……我最先考虑到的就是要怎么死才能不痛苦,吊死应该是最符合这目的的手段吧。或许是我要求太多,但我只要一想到自己吊死的样子,我就感到一股出自美感的厌恶。(我记得曾在爱上某个女人时,只因为她的文章写的太差,就突然醒觉而不再爱她。)投水自杀对会游泳的我来说也是行不通的,就算可行那也还是比吊死痛苦多了吧。卧轨自杀的话也同样违背我的美学。用枪或刀自杀的话,很可能会因我手抖得太厉害而失败。从大楼跳下来毫无疑问会死得很难看。考虑到这些理由,我决定服毒自杀。服毒自杀应该会比吊死痛苦吧,但是跟上吊相比,服毒自杀不但符合我的美学,而且还有难以救活的优点。但想要弄到毒药对我来说当然不容易,因此我在决意自杀后,一方面想尽办法、希望能得到毒药,另一方面也积极学习毒药学的知识。 ”
在这篇语气沉静高冷的遗书背后,实际上是在胆怯懦弱中寻找坚决。就像他《密林中》的“多襄丸”这个角色,明明是从马上跌下来、暗算对手的武艺平庸之辈,却在审讯时把自己说成敢做敢当光明磊落的勇士,因为多襄丸“被抓”是既定的事实,何不让自己的形象高大一些?而芥川龙之介的“死”也是逃避不了的,那么何不让自己显得高冷一些。
在这篇遗书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芥川龙之介一次提到“美感”,两次提到自身的“美学”,这让我们感到一丝矛盾。前面说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是好读的,技艺臻熟,但其意向和思想布满黑暗而不透一丝光,既然自己写遍了人间和鬼间的丑恶,何必在自杀这件事上这么矫情强调某件事的美学构造呢?将这种构造打破不正是芥川龙之介您的艺术标准么?明明是做一件破坏的事情,却要暗示自己和他人是樱花飘落一样美,这在日本动漫中做恶心事情的反派人士中经常出现,非要说自己是在做一件什么什么目的的艺术品——比如侵华时高喊是为了“缔建大东亚共荣圈”。
不过,还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他给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他,一个真实人世间的与美好共存的一面。
推荐版本:
书名:罗生门
作者:芥川龙之介
推荐版本:青岛出版社 2009年1月第2版
字数:约1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