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中,经常能看到各种“我坚持日更×××天……”的文章,各类写作大咖分享写作经验时,也不停地强调日更。所以,我们很多心怀写作梦想的小伙伴就坚信不移,想着只要坚持写下去,坚持每天更新文章,就一定能够成功。
关于这个问题,我深入思考后,发现不对,人家那些坚持日更的大咖都是有很强写作功底的,他们不仅坚持日更,关键是坚持每天更新高质量的文章。而写作培训课上的大咖鼓励新人坚持日更,其实目的是鼓励新人拿起笔来写,把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是鼓励我们每天在公众号,简书,头条,微博等等公众媒体上去发布低档次文章,如果我们一直这么做,那真的会污了读者的眼睛。
在互联网时代,读者阅读文章的可选项太多了。试想一下,我们总是往读者的眼睛里泼脏水,读者能饶了我们吗?脾气冲动者,会对我们一阵大骂,性格温和者会选择躲开。读者都绕道走了,还怎么在写作圈混下去?真是个大问题。
一、自己都觉得不行的文章,还要发布,不是被漠视就是找鄙视。
在网上认识一个热爱写作的宝妈,她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参加了那么多的写作培训班,听了那么多大咖分享,坚持每天写作,坚持日更,有时甚至一天更新两三篇文章,都坚持快一年了,为什么没有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能过百。现在,她老公关于她写文章这件事情已经忍无可忍,屡次抱怨她写作严重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她很焦虑,自己还要不要再坚持下去。我看了她的文字,问她觉如何评价自己的文章。她说,不是很满意。我又问她,那在这些文章里,哪一篇是你最中意的?她说,不知道,感觉都一个样。
这就对了,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没感觉,不知道有什么亮点,怎么能奢求读者喜欢呢?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欣赏自己的文章,读者当然不会搭理你,压根就没有吸引力嘛。
读者可能愿意掏钱做慈善,也不会违心给一篇没营养的文章点赞,因为大家都希望文章、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是纯粹的精神守护的纯洁的灵魂。或许,我们可以接受满身的污渍,但拒绝精神有瑕疵,我们可以施舍所有,但拒绝丢弃灵魂,不是吗?
当然,这位宝妈的精神可嘉,但她的文章却实不能叫文章,她把日记当成文章,有些甚至连日记都算不上,就是个记账本。你写篇日记,或者读者还有兴趣浏览一下,毕竟每个人都有窥视别人内心的好奇心嘛,可是读者对那种流水账式的文章确实提不起丝毫兴趣。
所谓文章,最起码的要求是:言语能成文,结构能成章,得具备鲜明观点,对观点、现象和内容有总结提炼,结构层次鲜明,有章法。不然,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写了一篇文章?
二、为了数量,不求质量,会毁掉原本拥有的好文笔。
暂且不说每天急于发布质量不高的文章,会让读者对你失去信心。就算是为了自己原本拥有的好文笔,也不能为了数量而放弃质量。
有一哥们从小就爱好文学,七岁写对联,十岁做唐诗,十二岁填宋词,各种经典词句张口就来。从小学到高中,每篇作文都被老师当范文给大家学习,大学上中文系,文笔不可谓不好。
但这哥们在真正步入写作之路后,却没有发过一篇爆款文,以前在天涯写,在榕树下写,在新浪写,在各种文学论坛写,发出去的文字都无人问津。微信公众号横空问世后,这哥们也开了个公众号,关注他的不是朋友,就是同学,总之都是些熟人,这些人基本上都不看他的文章,无非是见他在群里、在朋友圈天天发文章,求关注,大家不好意思就关注了。
这样一个有着文学天赋的人,为什么写不出爆款文?为什么写的文章没人看?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他越写越差,连同学,朋友都对他失去了信心,更何况陌生人呢?
越写越差的原因是什么?一味地追求数量,好像哪天不发文就会失宠一样,发文是为了刷存在感,越刷存在感,越没人搭理,反而误了自己的文笔,心情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关键是会失去继续写作的信心,我这哥们就是这样,现在再也不写了,谁跟他提写作,他跟谁急。其实,刷存在感是没有错的,但不能用数量去刷,而应该用精品文章去刷。什么样的文章是精品?能给读者带去实际价值的,对读者有用是成就精品的基础,而真正的精品是无可挑剔的。随便一看,就一堆错别字,语言要么生涩难懂,要么平淡无奇,怕是难成精品。
三、必须树立匠人精神,耐心打磨出精品,才能树立好口碑,拥有忠实粉丝。
不知道是谁说的,写作是艺术。好像凡是艺术的东西就给人一种神秘而高大上的感觉,而我却偏偏在这里讲写作要有匠人精神。一些朋友就觉得我降低了写作的档次,因为匠人嘛,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平凡的,就是个工匠,怎么能和艺术家相比呢?
正是这种自命清高导致一些作者没有耐心,急于求成,好像一篇好文章全是靠灵感创作出来的,只有灵感突发的才是艺术的,而在灵感迸发的瞬间写出的作品,是不能再改动的,如果改动就会失去当初的美好。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耐心去修改,去打磨。按步就班,刻意雕琢,是匠人的基本素养,更是成就艺术精品,经典文章的必经之路和必要前提。
连匠人的素养都没有,居然想写出爆款,这不叫理想,叫痴心妄想!
我们看大师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数易其稿,终成精品。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数十载,增删5次;托尔斯泰写《复活》,仅对卡秋莎的外貌描写就修改了20多次;钱钟书写《围城》,数改其稿,每次修改变动的内容达1000余处;英国大诗人拜伦经常在作品出版的前一分钟还在修改。中国古代的大诗人王安石,大文豪苏东坡每写一首诗都反复修改,细细打磨。
比如:王安石写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在原稿上多次修改,一个“绿”字,曾先后采用“到”、“过”、“入”、“满”,最后才定成“绿”。
再比如:苏东坡与苏小妹论诗的故事,很多朋友都很熟悉。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诗句,要东坡在两句诗中各添一字,东坡先后写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和“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在常人看来,都是经典句子,但都不入了苏小妹的法眼。最后,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传为金句,令东坡和黄山谷等大文豪不禁拍掌称妙。
大文豪写文章尚且需要反复打磨,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总结起来讲,凡是经典的,都是反复打磨的;凡是被读者认可的,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写出好文章,让读者赏心悦目,情不自禁地为你点赞,为你转发。
与其一直平淡无其地存在,倒不如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转发请私信要求授权,只要你说了,我都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