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人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能吃能睡是福气。不愁吃喝不愁穿衣不愁用度,成为了新时代的潮流趋势。中国的发展,新时代的百姓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萧条时期,食物匮乏,自然灾害造成人口骤减,五六十年代的人是饿过来的,没有油水的感觉积累起来才看到食物有了馋。
但是馋与饿是可以区分的。饿是生理机能的诉求,是对能量的渴望。馋是心理机能的欲望,对喜爱的食物的渴求。两者皆本能,馋是可以控制的,饿难以忍耐。
如今的食物不愁,但人们也不会随意填饱肚子了,除了鱼肉材料的丰富,味道的鲜美可口,花样和摆盘也要富有特色。夜宵,下午茶,美食节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花样条件使“馋”变得随意可调动。缺少了饿的环境,更多的就剩下了“馋”的诱因。
越是物产资源充足,越能区分是“饿”还是“馋”。欲望的东西一般都不会被表现的很十分裸露,常常被包装起来,假借“饿”的由头,去遮掩“馋”的心思。
出门一排的餐馆,大厦里各色的菜式,关于日料,烧烤,韩料,西餐,火锅,私房菜都选得犹豫不决。约会的时候,聚餐的时候,庆祝的时候,选择题变成了难题。应酬出了大肚的商人以及一群群病房常客。富贵病多是吃出来的,关于“饿”已不存在,“饿”在山区,而城市化建设的新居民面临着“高血压”“糖尿病”“胃癌”“食道癌”的新局面。
各色花样的吃食在提供“馋”的诱惑。各色火爆的吃播打着“新奇”的旗号号召“馋”的力量。各色发明介绍的酵素减肥药成为“馋”的退路。各色交际环境的发展造就“馋”的理由。
我姐换工作之后瘦了十斤,没有可以的运动,她感叹道:“原来的工作单位,今天他请客奶茶,明天她外卖炸鸡。一人不吃不合群,又都抱团说是美食爱好者……根本做不到不吃。”在一日三餐外的加餐热量高得可怕。而新工作中的环境,在食堂吃饭,吃多少点多少,也没时间去吃下午茶。工作回家也没有那么多吃零食的习惯,自然而然就瘦了。
贾平凹写的美食家里提到了对美食的定义,和所谓美食家对食物的评判。饱腹感下的食物是“馋”的表现,基本食物类别中的挑剔选择是“馋”的升级。古人说“饥不择食”,而对食物的要求,以及过量的摄入,是“馋”的具象化。
面对馋与饿,和“吃货”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轻断食者”。这些崇尚“辟谷”来追求物欲下的“饿”感,提倡科学合理饮食结构调整,进行一段时间的不吃来排毒。他们有强烈的意志对抗“馋”,制造“饿”。
人类文明生活是很有趣的,人们选择去相信一种生活的方式,却应为一种极端又选择另一种方式,然后社会就产生了,交错着各种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和谐共存着,实在的有趣。
关于馋与饿:中午我吃饱了饭,半小时后我决定吃个水果,是选西瓜,还是黄桃、香蕉、梨子……解决了饿,又要解决馋,人生正是充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