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别问“这有什么用”》从小到大,爸从来没问过我:“这有什么用?”
“这有什么用?”几乎是我们这个岛上,最受欢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的问:“这有什么用?”
“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
“我正在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
“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什么用?”
这是我最不习惯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
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我有时候也陷入这个怪圈,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开始做肯定很难而且效率很低,可是开头埋头苦干在接下来就顺理成章自信心就有了,就和我一开始制定一个月看完中国近现代史,每天记录一章,很有成就感。做完这个以后我还想做其他的,时间有我还是没有利用起来。
我问同学怎么没有考研,她妈妈告诉她年龄在这摆着,上完研究生快三十了,还没有工作对象结婚,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曾经也相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可是我现在越来越怀疑不相信了,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何必过的那么单调,记录每天做的事开心的不开心的,坚持一个周一个月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坚持了这么久做了这么多事学到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这有什么用。
之前在知乎看过一个疑问关于“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看过的最巧妙的一个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就像蔡康永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在机遇来的时候很好的发挥所长。对于二十岁出头的我们,如果我们错过了15岁游泳18岁喜欢的人,那会我们不懂心智不成熟,至少到28岁我们不要错过一份会英文的工作。金星19岁才开始学英文从零基础到运用自如,在欧洲还学了意大利语德语,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国的舞蹈。在TED演讲MegJay博士的《20岁光阴不再来》二十岁到三十岁是至关重要的十年,首先要获得一些身份资本,可以增加你自身价值的事情,对你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投资,身份资本会成为身份的资本。
毕业实习期间同学闲置在家,和我聊天听她哀声叹气的抱怨大学的时候想象之中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差距天地,毕业分手恋人各奔东西,工作没有,恋人未果,想在城市安定下来发现没有门路。我告诉她好好努力考证,等机会来了再好好抓住,可是我感觉我们的对话我们想的不一样,趁年轻还没有结婚把自己经营好,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你需要一个短时间目标和长期的努力。任何行业都有压力身在其中才能更好的体会问别人不一定告诉你真相。
不曾努力,有什么资格抱怨。明知道锻炼对身体好,还是蜷在床上不肯起来;明知道读书能改变气质,还是宁愿花时间玩手机;明知道潇洒放手会更好过,还是优柔寡断犯贱想念。或许生活原来的状态就是这样,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羡慕别人身材好,却放不下手中的食物;你向往别人看过的风景,却抱着手机在家宅过一个周末。身材不好就去锻炼,没钱就努力去赚。别把、窘境迁怒于别人,唯一可以抱怨的,只是不够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