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学历犯罪的个案观察发现,他们在犯罪行为中有明显的高智商含量,但在其犯罪动机中则明显缺乏相应的智商水准。这是他们犯罪心理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这些高智商者做出犯罪抉择的关键因素是浮躁、愤怒、愤恨、咽不下这口气……在心理学中,这类感受词语统统被称为情绪或情感现象。正是情绪力量使他们“不去想”而行动。
这意味着真正决定他们选择犯罪和出现犯罪指向的不是智商,是情绪;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任意放纵。在他们犯罪前的心理活动中,有的只是感受,缺失的恰恰是理性。
—摘抄自《幽微的人性》
当摘抄完这一段,我内心萦绕起一种使命感,即使很微小,但我知道,我心里是有的。
书中李老师一直感叹于犯罪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困境太多,但是她从青丝一干就干到了白发,就这么一股劲地走过来了。因为越接触案件里的罪犯越知道这个专业领域对社会、对罪犯、对人的帮助。
对此,我想起了同事有时候调侃地对我说“要不是看到你每次都这么有干劲,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其实我想说,那是因为我看到了每次上课宝贝的表现和改变,因为他们,我才能满怀希望、信心十足地走下去!
儿童情商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每个孩子都要学习的一门课,融入在孩子的每日生活学习中。但在我们国家,现在家长还只能通过额外支付机构费用才能让孩子上。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接触到,但起码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开始愿意来了解了。
心酸的是,在大部分家长眼里,这门课程不足以重要到要为它额外买单,更重要的是英语、奥数、舞蹈、steam。
只有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了、离家出走了,家长才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些专业支持。
写到这,又想起阿德勒的这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仅希望,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都能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