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I过长
发生了什么?
雪莉姐本次I的讲解花去了10分钟,我在拆解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我们的错误假设是什么?
这个内容比较复杂,我需要画大篇幅去解释这个WHAT,学习者才能听懂。
实际情况是什么?
我们讲得越多,学习者越糊涂,注意力容易涣散。
讲课的时候,让学习者思考理论性的东西比较难。
举例子、讲故事、画手绘反而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理解。
我自己拆解时的内心情况是什么?
选择一个比较新颖、有挑战性的概念和方法,这样才显得自己比较牛。
无论片段中是否讲清楚了这个概念,我都倾向于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复述中发现哪些概念不好理解,就采用各种方法来解释这个概念。结果引入了更多的臃肿体系,我发现自己越讲越多,但是有点无能为力的感觉,所以不顾学习者感受,先讲完为止。
本次作为学习者在下面听的时候,我才理解那些讲解有多么的难理解和没必要。我现在认为,概念的学术化理解不是在培训或者拆书的时候来理解,拆书的时候要用简单的类比故事来表达这个概念,降低大家的理解难度。
我一直把what当成了I的核心,其实核心应该是WHY、HOW、例子、适用边界等,掌握这些,学习者才能学以致用。
我更多的把自己的讲变成了核心,认为要显得自己牛逼就是要多讲,讲出别人脑洞大开的概念。
我还没有真正的把学习者当做核心,从他们的理解难度,操作难度,使用效果来设计课程。我以前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差。
正确的假设应该是什么?
拆书要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他们的理解、操作和有效性是我们需要周到考虑的。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对这个知识:想用、会用、好用、长期用。
下一步行动?
重新找一个片段才拆3-3。
要求自己每个片段I的讲解不超过5分钟,如果超过肯定有问题。
反复斟酌I中的每一句话,如果我是一个没接触过过的小白,我会理解吗。
表达方式:图画、故事、案例、最简单的表格或者公式。不讲理论。
抓住I中的四个重点
WHY——抓住痛点,为什么要这么干?
HOW——怎么做(要求简单易操作、无歧义、五大步骤套小步骤)?
EXP——举例说明怎么用(降低学习者使用难度)。
适用边界——什么情况下用最好,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第二部分:指令不清晰
发生了什么?
雪莉姐本次在A2和A3给出指令的时候,我们现场出现了无从下手的情况,后面沟通了几次,我们也不太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说,感觉做起来太困难了,有点讨论动机不足。这不正是我经常犯的错误吗?
我的错误假设是什么?
我认为自己清楚怎么做,然后就用自己的理解总结成语言,告诉学习者,他们就应该知道怎么做,并且能够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从我的角度看是这样:想要一个苹果(心里有了这个苹果的样子)——告诉他们去找一个苹果——认为他们能找到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要和我心里面的一样)。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呀。
可是学习者的角度是这样的:我告诉了他们这个苹果的基本条件(笼统、不真切)——他们按照这些限制条件找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和我心中苹果的相似程度要看我的限制条件是否给的准确。
而我们的假设是我心里面的苹果已经很清晰了,所以随便怎么说,他们都应该理解呀。拜托,学习者又不是我们脑子里面的蛔虫。
我给出指令时的内心状况是怎样的?
根据技能点和知识点,想象要让学习者做什么,往往不够清晰。自己有时候都没有想明白。
写I往往会花去我大量的功夫,写完I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A的指令反而没精力去思考了。
以前总是有观察家给我说我的指令不够清晰,我总是不服的,认为自己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不以为意,认为他们是吹毛求疵。
当大家在做的事情和我的指令不一致时,我会去强行把他们扳过来,有时管用,但是有时会让人感觉被打扰,给他们造成困扰。我也觉得不对,但没有细想这一层。
我害怕把指令给的过于清晰了反而显得啰嗦。
我也没有细想,原来指令清晰还有这么多门道;反正拆书的时候赶鸭子上架,船到桥头自然直。
正确的假设应该是什么?
完全忘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大多数人都能根据我的指令做出我想要的结果,那么这个指令才算是清晰的。
在我看来清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保信息被接收到(无论你说的多清楚,别人没有收到,都等于0)
确保按照所给的信息能够做出想要的结果
信息没有歧义
信息简明
信息便于理解
下一步行动
给A的准备留充足的时间
先自己把让学习者做的内容做一遍,并且记录自己每一步是怎么做的,看看有没有困难。
如果做起来没困难,就将这些步骤变为指令。
拿这个指令去问旁人,让他们做一遍,看做起来是否有困难。如有困难,找到反馈,做出调整。
最后,把这些指令用最容易懂的话呈现出来:大白话、大白纸、大字、A3纸、每页不超过3行,每行不超过6个字,图画,彩笔。
第三部分:微行动学习经验
主要步骤
每个人写下一个跟知识点相关的问题。
每人10秒钟说一下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人少的时候可用,人多的适合,问大家有没有不一样的,直到大类别都分完为止)
让同一个类别的人为一组,提前安排好哪组坐一个方位,如果有落单的请他们自行选择加入哪一组。
小组中选一个人的问题来讨论,并确定一个记录员和时间官。
这个人陈述过去遇到问题时的状态。
大家追问,找出产生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
围绕根本原因,利用刚学到的知识,给他头脑风暴各种解决办法。
根据他的客观条件,从各种方法中为他整理出一个适合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他本人与大家的认可。
最后,小组的问题者来分享他们的方案。
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
确认大家是否理解“我的要求大家清楚了吗?”
第四部分: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需要说出来
学习目标主要是观察家来观察大家有没有实现
拆书家可以通过最后的提问来确认大家是否实现了这个学习目标。
第五部分:拆书课的片段
片段逻辑
常用
找痛点
给出WHY
给出WHAT
给出HOW
其他1
找痛点
给出WHY
给出WHAT
给出HOW1
给出HOW2
给出HOW3
其他2
态度
知识
技能
片段数量
3小时建议4~6个,游刃有余
极端的有3个,多的有8个自己把握
片段要求
不一定每一个都带HOW
每个片段的玩法都要不一样
第六部分:其他经验
用故事、案例来讲理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不要用理论来解释理论,容易把自己带沟里去。
每页纸最多3排字。
每排最多6个字。
第七部分:黄金思考圈
WHY,反复追问,找到核心需求或者本质问题。(问题就是现状和需求之间不匹配才产生的。)
HOW,头脑风暴实现核心需求的方法。
WHAT,把这个方法总结提炼,归纳成一个名词或者概念,方便以后使用。
适用边界(总结出什么时候用这个方法才有效,并将其加入自己的核查清单,用系统为自己工作。)
随时调整这个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这个方法都可能需要调整)。
第八部分:场景介绍法
给出某个场景
A1——问大家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有效果吗?
如果无效,后果是什么——痛点,激发WHY
WHAT——恭喜大家,这里有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