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坚持的认为孩子是有“叛逆期”的,好像只要是不在“叛逆期”的孩子们都不会“叛逆”一样。我想我们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哲学意义了。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换做“哪里有约束,哪里就有叛逆”,让这个“哲学意义”能够更贴切的比对孩子们的“叛逆”行为。
仔细想来,其实“叛逆”根本就是这世上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之一,没有什么会天然喜欢被约束。如果没有重力的约束,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天空翱翔;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我想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必然会不复存在。我们之所以循规蹈矩,本质上根本与我们一直以来所标榜的“真善美”没有半点关系。而是因为这世上有“规则”的存在,如果违反这些“规则”,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孩子们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规则"一无所知,当然也更不会知道违反这些“规则”会带来怎样可怕的后果。而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规则”并且能够学会利用“规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但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匹诺曹遇到的第一个老师是一只蟋蟀,但非常遗憾,这个老师非常失败: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任意离开家,到头来决不会有好结果!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倒霉,迟早会后悔的……”
这是蟋蟀老师想要教给匹诺曹的第一个规则,然而匹诺曹大叫着让他闭嘴,并且认为他是一只”不吉利“的蟋蟀。
小孩子要去上学或者学个什么行当才能堂堂正正的为自己挣块面包,如果只知道玩的话,就会变成一头蠢驴,甚至被送进监狱。
这是蟋蟀老师想要教给匹诺曹的第二个规则,然而匹诺曹开始不耐烦甚至生气了:”“当心点,你这个不吉利的坏蟋蟀!……你惹我生气了可是要倒大霉的!”
于是接下来,悲剧发生了:
“可怜的皮诺曹!你真叫我可怜!……”
“我为什么叫你可怜?”
“因为你是—个木偶,更糟的是,因为你有一个木头脑袋。”
听了最后这句话,皮诺乔火冒三丈,猛地跳起来,打工作台上抓一个木头槌子,就向会说话的蟋蟀扔过去。
他也许根本不想打中它,可是真不巧,正好打中了它的头,可怜的蟋蟀只来得及叫一声唧唧,就给打死了,贴在墙上。
读到这里,我们有心的读者们是否又开始唏嘘感叹了呢?这一切是否正是我们目前所诟病的某些教育问题的真实写照呢?
在这里,老呐要特别提醒众位读者,大家有没有想过科洛迪在此处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的蟋蟀作为匹诺曹的第一任老师呢?如果我们把这只蟋蟀换做一个能够打匹诺曹屁股的农夫,结果又会如何呢?
童话中,匹诺曹用木槌打死了妄图凭借简单的”说教“就想让他遵守规则的蟋蟀老师;现实中,孩子们也会用叛逆击碎那些想单凭”讲道理“就让他们”懂道理“的师长们的幻想。
当然,匹诺曹接下来必定要去迎接那些属于他的严厉惩罚了。只是当我们看到可怜的匹诺曹被挨饿、被泼冷水、直至被炉火烧去双脚的时候,我们的”吃瓜群众“们、我们的”警察“们、我们的”蟋蟀“们是否会因此而感到汗颜乃至有所醒悟呢?
好吧,老呐承认,我们此时此刻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我们亲手缔造了导致这一切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规则。
既然已经成为了规则,就必须遵守,无论它是多么的荒唐可笑。聪明如斯的我们自然不会去违背规则而去承受惩罚,那么就让匹诺曹们去接受惩罚吧。
毕竟,这些惩罚原本就是匹诺曹们应该去承受的。谁叫他们那么“不懂事”,那么“叛逆”呢?
是吗?不是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