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长辈总喜欢问:你读几年级?成绩怎么样?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虽然无奈,但也得硬着头皮回答,心想着等毕业就好了。
工作后,逢年过节,长辈确实不再问你的成绩了,但又有了新的问题:你在哪上班?一个月工资多少?谈朋友没有啊?朋友是做什么的、家境如何?你年纪也不小了……这问题一个比一个难回答,难道非要结婚了才能结束这尴尬的对话?
结婚后,长辈们带着自己的孙子来串门,开口便是:你们还没有宝宝啊?你孩子几岁了?在读什么学校?我跟你说,小孩子的教育可有讲究了,尤其要从小抓起……看来,这忍耐是没完没了?
其实,见到你就问这些问题的长辈,你永远别指望能愉快聊天。他们只关注自己想说什么,你的意愿无关紧要,并且他们总是能找到让你尴尬的新话题。
没有愿意做“话题终结者”,她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问题,也不知从何改变。
一、三个注意事项
1、澄清问题
与人沟通最怕的是双方理解不一致。如果理解有偏差,只会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对方听到的可能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回答问题前,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比如用“你的意思是……对吗”来进行确认。
2、勤于记录
人类最明显优于其他生物地方,就是文字。通过文字记录,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对当天进行一个书面总结。比如回顾早上三件事的完成情况,今天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又有哪些值得表扬的事。
记录就好像读书时老师让我们做的“改错本”,将自己的错误记录在本子上,并思考解决方式。那么下次,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再犯。
3、向他人学习
公司有位同事经常找我帮忙,碍于面子,我不好拒绝,但心中却不大愿意。有一次,那位同事又搬着板凳坐到我旁边来寻求帮助,正在我不知所措时,我邻桌的一位同事说:“她的时间很宝贵的,按小时收费,你这样三天两头让她免费做事,不太好吧?要不,先谈谈价钱?”
听完这话后,找我帮忙的同事灰溜溜地走了,以后也再没来。经过这件事后,我对邻座的同事有些敬佩,学着他适当拒绝无理要求,学着他跟别人谈判,学者他用机智的语言化解尴尬。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应对起伸手党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职场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为人处世,做一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有学问。
二、三个实用技巧
1、听众档案
我在公司常常充当“翻译”的身份,因为销售和技术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我只好将技术的语言“翻译”一下再告知销售。我常常跟技术部同事说,销售不关心技术层面的问题,他们也确实听不懂,所以不要涉及到专业术语和数字,只要告诉销售“能不能做、有没有风险、有什么风险”就可以了。
工作中如果沟通不当,不仅双方有所怨言,还浪费时间。所以,在与他人沟通前,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沟通对象是谁?
他遇到什么困难?
什么能激发他的兴趣?
因此,做为技术人员在面对销售时,需要自己先想清楚这几点:销售的目的是与客户签单,客户关心的是能否满足需求,所以最后告知销售的关键点是技术层面能否满足需求,如果有风险提前告知即可。
2、93%法则
印象 = 93% 的肢体语言+7% 语言组织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故事:两人在微信上聊得挺投缘的,所以就约出来见面。谁知一见面,发现彼此与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随后连微信也无法愉快聊天了。
研究表明,他人对你的印象有93%取决于肢体语言。因此,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肢体语言,是提升有效社交的关键点。
如何训练自己的肢体语言呢?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录制视频。然后对照视频中的声音、形态、肢体语言仔细琢磨,反复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
3、鱼熊技巧
当有人向你提问时,思考的重点,并不只限于如何回答,还包括怎样回答可以引导对方转向。
能够掌握对话节奏的人,都善于引导。我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一味被动地回答问题,跟着对方走,要时刻把握住自己的节奏,抓住主题,将话题拉入正轨。
比如,可以用这样的表述:“你说得不错,但我还要强调一点”,或者“除了你刚才说的,我还想补充几个内容”。
三、三种沟通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让很多“职业人士”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职业化”行为,在新时代不但不礼貌,还在造成了很多问题。
《五分钟商学院》中有一篇文章是“再问'你好,在吗',我就拉黑你”,就提到了社交礼仪。
1、电话
电话,是一个同步独享沟通的工具,一旦接通,通话时间就只属于彼此。
一旦你按下“接听”,就意味着你同意分享一段独享时间给对方。“你好”是打招呼的暖场语,“你现在有时间吗”是确认能否进一步交谈,“对”是用来确认和回复对方的信息,全程都是彼此同步。
2、邮件
邮件,是一个异步分享沟通工具,不能达到及时回复。
如果你回复邮件,那就表示愿意和对方沟通,但直到对方收到你的邮件之后,他才会进行下一步行动。那么在对方回复之前的所有时间,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可以任意分配。
3、微信
微信,是介于电话和邮件之间的沟通工具,随时在线,但又不随时同步。
当你用电话的“职业化”方式问候“你好,在吗”,对方可能在聊天、也有可能只是工作间隙正好看了一眼手机。那回复你“在,或不在”,就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因为下一秒他可能就要投身忙碌中。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说句 “你好”,然后有事说事,简短地阐述事情,等待对方回答。这样就能给对方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该不该回复你,以及如何回复你。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直接发语音,因为对方可能不方便听语音。尽量用文字进行沟通,实在懒得打字,可以试试“讯飞语音”的语音输入法,只要你发音准确,语音转化的正确率还是非常高的。
身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打交道的方式。只有注意沟通方式、掌握沟通技巧、随时更新“社交礼仪”,才能真正做到说话得体,让人如沐春风。
PS.本文参考内容有:《如何实现有用社交》、《把时间当做朋友》、《五分钟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