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不少密室电影呈现的都是肉体上的禁锢,情节跌宕起伏,看得人惊心动魄。2015年的一部半密室电影,情节平平淡淡,看的人面无表情。有评论表示,感觉很闷。
但就是这样一部很“闷”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8分,当年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因为这部《房间》不单是肉体上的囚禁,更呈现出精神上的囚禁,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精神上的共振。
要看懂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的剧情片,我们可以从欣赏演员们的惊艳表演开始。
一、演技,是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
《房间》这部电影之所以优秀,两位主演布丽·拉尔森和雅各布·特伦布莱占最主要的功劳,因为演员的表演是观众能直接看到的,尤其是这种没有笑料和动作戏的片子,除开对剧本的理解,导演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如何用镜头给予演员最大的发挥空间,然后就看演员们能不能撑起全场了。
可以说,电影的核心角色不是女主角,而是雅各布·特伦布莱所扮演5岁小男孩Jack。这位小男孩也是《奇迹男孩》的小男主,小小年纪就能专注在表演上,演出脸部畸形患者内心的挣扎。
而在他的成名作《房间》里面,他饰演的Jack也有着一段常人很难体验到的独特经历。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他就被囚禁在一个几平米的房间里,从来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就像井底之蛙故事里的那只青蛙,天空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天窗上的一抹蓝。
通过这个小男孩,可以引申出很多的问题讨论。在Jack的眼中,这个房间就是全世界,在母亲告诉他残酷的真相之前,他与别的孩子并无差异,一样活在无忧无虑的童话里,除了那从出生以来就没有剪过的头发,让不少人误以为他是个女孩。
在这里,雅各布·特伦布莱也只需要本色演出。因为无论是在房间里面还是外面,童真都是一样的。
直到母亲告诉他残酷的真相,这个房间并不是他所认识的那么美好,这其实是个糟糕的地方,那个会魔法的老尼克是个大坏蛋。
童话破灭的那一刻,Jack并没有一下子就陷入崩溃,而是充满疑虑,对于一个5岁小孩来说,要理解这一切并不是容易的事。
在母亲的坚持和强迫下,Jack才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母亲所说的事实。这里特伦布莱的表演从疑惑到害怕,再到愤慨,循循渐进的情绪,也带动着剧情往前走。
平淡的剧情并不是无戏可看,其实戏全在演员的脸上。懂得从演员身上感受情绪变化,这部电影就会从“闷”变得跌宕起伏。
雅各布·特伦布莱最被人称道的一幕是Jack第一次看见真正粗犷的天空时,那单纯而惊愕的神情,没有过于用力,一点也不夸张做作。这不是导演现场指导就能做到的,但他具体是怎么做到如此浑然天成的,这大概只能用“天才”二字来解释了。
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Jack和前半段房间戏份是不同的,面对已经超乎他想象的世界,对于陌生的一切事物,他是感到畏惧的,这也是他不玩那些别人家孩子求着家长买的玩具的原因。
正因特伦布莱能够流露出这种情绪,电影的后半部分才能显出不亚于房间部分的压抑情绪。所以观影的时候着重欣赏演员的表演,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后半部分压抑的情绪,还有布丽·拉尔森所饰演的女主Joy的影后级别呈现。她凭借本次的演出,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实奥斯卡只是她那年炸裂表现的冰山一角,其实她还拿到了包括:
第73届金球奖、第6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第22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第21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第28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数了数百科上的资料,一共30个影后奖项,几乎是垄断所有影评人奖项。
布丽·拉尔森大部分时间都是几乎素颜在演出,全程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被囚禁在房间7年是怎样的感受,与此同时,又有对儿子Jack深切的爱,特别是与Jack相处时的神情变化,反映出了Jack对于她的重要性。
如果失去了这个孩子,这可能会比世界末日还要糟糕。台词没有说,但却写在了Joy的脸上。
在一段很关键的戏份中,画上妆的Joy接受采访时被质疑为什么不请求把Jack送走,布丽·拉尔森突然频繁的眨眼表现出了Joy的心理失衡。要知道,在那段黑暗的日子,Jack就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她觉得这个问题不可理喻,很多人站在女主的角度,也觉得这个主持人的这个问题很是过分,于是,这种受到心理创伤的人群便受到了关注。这一幕似乎也在批判,媒体对这类受害者总是想探寻他们是如何受到迫害,被迫害的过程,媒体想要找到真相,却忽略了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而对心理创伤的探讨也只是《房间》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二、关于人性自由、心理创伤、家庭教育
解读《房间》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入手,人性自由、心理创伤、家庭教育、母子关系等等。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可以带给观众现实中体会不到的体验,也可以带给观众自己的思考空间。
可以说,《房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其实可以体验到被囚禁7年是什么滋味;而影片的整体,则可以引申许多值得讨论的方方面面。
1.自由是否是人的天性?
如果说自由是人的天性,那么从小就没有人身自由的Jack,他不知道什么是自由,是否就会有自由的渴望,然后想要走出房间?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会。因为这个房间就已经是Jack的整个世界。他只是困惑外面有没有外星人。
囚禁,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Jack并没有察觉肉体上的囚禁,而精神上,他并没有被囚禁,再结合影片后半段,就不能说他不向往自由了;母亲Joy肉体和精神上都被囚禁,所以她每时每刻都渴望逃出房间。
母子两人的这种对比之下,可以引申出一个观点:自由更多是相对于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
当后半段Jack逐渐接受了现实世界之后,他反倒是不自由了,因为他的想象被现实遏制。可以结合我们自身思考,我们小时候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却是自由自在的;长大后我们有了能力自行奔走,却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感觉。
《房间》带给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思考,也许我们追求的并不是人身自由,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也终究走不出地球这个“房间”。我们追寻的自由,是精神上的无穷无尽,无所不至。
2.心理创伤,该如何治愈
《房间》也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前半段解救肉身,后半段解救灵魂,解救的关键,都是Jack。
虽然被诟病后半部分的感情力度稍微弱了些,但后半部分依然是本片的重点。因为电影不是要逃生教育片,而是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与社会的共存等问题,并提出治愈这种创伤的关键。
电影给出的观点是,爱是治愈创伤的关键。Joy到最后应该是没有完全康复,但因为Jack,她慢慢有了笑容,一切才有了转机。
3.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认识世界
从未走出过房间的Jack,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全靠母亲Joy的教育。Jack对于Joy来说是救命稻草,Joy对于Jack来说是融入世界的通道。
Joy的教育方式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把Jack教育成人,已经是个十分优秀的母亲了。
她和很多家长一样,给Jack讲童话故事,于是在她眼中的臭房子,变成了Jack眼中美好的天地。
家长们总觉得孩子小,他们不能接受现实里的丑恶。然后家长便会说谎,讲一些自己都不信的愚蠢笑话。只是这些笑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千真万确的啊。
要颠覆自己的认知,这是需要过程的一件事。所以当家长告诉孩子真相,孩子开始反而是不会相信的。就像Joy告诉5岁的Jack她所遭遇的一切时,Jack认为这是鬼话,但如果不告诉Jack,Jack便永远不会成长。
现实中的家长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让小孩的观念停留在“房间”,是不能长久的,必须要摧毁孩子的童话世界,逼他们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他们才会成长。
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Joy和Jack两人形成了某种依赖。Joy抱怨自己不是个及格的母亲,Jack却认真的说,但你是妈啊。这里是全片的感情线高潮,两人之间的爱,似乎可以战胜外界的一切困难和矛盾。
影片结局对应了开头,理解也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对那段黑暗的时光的一个告别,可以是Jack终于长大懂事的一个标志,也可以有更深层的隐喻等等。
每个人也和这部电影一样,爱与自由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失去了自由,我们便犹如Joy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房间”之中;失去了爱,我们便犹如Joy失去了Jack,整个世界便会崩塌瓦解,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