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安”的逆袭式新闻隔三差五的就能引起媒体的一顿追捧,但大多媒体的视角都有那么一股子小布尔乔亚的势利眼和优越感的味道。过分的去把“北大”和“保安”两个概念对立起来,形成一种所谓的矛盾统一体,而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对特定人群刻板印象的猎奇心态。
但是抛开媒体而聚焦于事件本身,我觉得还是能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学择校以及高价学区房等热点新闻,他们其实是有一个共通的逻辑,那就是好的学校一定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
今年疫情以来,线上教学从一个边缘的辅助“被迫”走向了前台,但是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可能认同“线上教学将会取代学校集中教学”的观点。
理论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还是声光电的多媒体手段,网上教学都有着无比先进的优势,但是为什么它还是无法取代学校的集中教学呢?
试想一下,一个早晨7点就穿戴整齐端坐在教室中和40多名同学一起晨读的学生与一个早晨7点还顶着昨夜通宵熬夜的黑眼圈穿着睡衣睡眼朦胧地坐在电脑前登陆网校账号的学生,两人不用考试都能大概率判断谁的学习成绩更好。
可见,好的学校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核心的要素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外界的约束和强制。
这种约束和强制可能来自于学校的制度或者老师的要求,也可能是来自优秀同龄人的集体自律,而正是这种帮助人们克服人性中好逸恶劳的强制性约束力才是名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北大保安”们正是因为沉浸在这种中国顶尖的强制约束力当中,所以才能激发自己真正的潜能。
教育是如此,职场也是如此。
优秀的集体是由一大群优秀的员工组成,而最优秀的员工也一定是诞生于最优秀的集体。
团结奋进的氛围、比超赶帮的风气都是优秀营业部的标配,浸淫在这种优秀气氛下的员工,往往也会在工作中带上营业部这种独特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可以沉淀并传承的。
即使是资质平凡的人,只要在优秀的集体中不气馁、不掉队,坚持的力量终会将顽石捶打成美玉。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坚持比能力更重要。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珍惜身处优秀集体的时光,这是你我共同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