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已过去五年,这五年里,全国各地大刀阔斧“做减法”,严格落实“硬杠杠”,精心打出“组合拳”,推动一批有针对性的实招硬招在基层落地生根。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部分基层工作权责不匹配、目标任务与资源配备不匹配,财力与需求不对等,使得乡镇、村居超负荷运行。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是块难啃的骨头,需久久为功,继续从明确职责,提高服务群众水平;靶向施治,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持续发力,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三方面努力。
明确职责,在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上做加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九龙坡区调研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明确权责,应当聚焦乡镇“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厘清基层的“分内之事”,进一步明晰“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基层究竟应该干什么工作;二是规范属地管理。对此,可以借鉴山东省委编办的做法,制定镇村职责任务清单和“属地管理”责任清单,明确乡镇在基层各方面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事项,为镇村履职尽责搭起职责框架,同时,归类县乡两级共同承担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矛盾纠纷化解等职能交叉较多的“高频”事项,逐一明确这些事项中县、乡两级谁承担主体责任,谁承担配合责任,避免上级向下级过度下压转嫁职责任务,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表哥表姐”中解放出来,致力于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度。
靶向施治,在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上做减法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一刀切地去减,应深挖病灶靶向施治,在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上做好减法。一是健全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部门协调的减负工作机制,突出社会工作部、组织部、编办等职能部门,特别是社会工作部的主体作用,形成减负合力。二是优化考核评估,树立鲜明考核导向,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精简考核指标,差异化分配指标权重,确保指标设定聚焦中心、科学合理,推动从“量考”到“质考”转变,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精准问责,优化基层干事创业良好环境,进一步细化可容错、可免责、可减责的具体情形,具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措施办法,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四是多听基层干部呼声,特别是社会工作部要发挥好畅通民情反映渠道的载体作用,带头多听基层干部呼声,解决基层干部“顾虑”,让基层干部“有话说得出”,同时,应加强基层人文关怀,落实好表彰奖励和关心关爱制度,积极进行压力疏导,引导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
持续发力,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为基层减负贵在持之以恒。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好多事情一阵风,镇村干部也害怕基层减负是一阵风,风过还是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为了树立政府的公信力,为了稳固基层减负的效果,使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上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机制做保障,确保基层减负不走样、不走偏、不回潮。一方面,可以建立规范基层事务职责准入制度,建立村(居)主体责任、协助办理事项准入、履职负面事项等清单,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对不符合的一概不予准入。另一方面,建立定期督查和“回头看”制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予以纠正,用制度的刚性来助力执行基层减负的彻底性和持续性。
基层减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明确职责边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简化行政事务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为民服务、推动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