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此下的路欲往何处。惠能的“何处惹尘埃”是在“菩提本无树”中,便觉得“巧者多劳,智者多忧,无为者无所求”的话的理解有些随人心。“欲往何处”就觉得在三个层次上面多了些思考,本就包含在人心深处。
多知多少,便觉得“为”这个字有多少妙处。决定着“有为”和“无为”两种的歧路的选择。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专研也不失为一种“为”。“书呆子”也就是了“为”的有些特别,说话有理,却爱钻牛角尖,跟人打交道总喜欢“之乎者也”,不经过缜密的思考,有意无意间说出的话让人有些讨厌,却仍旧乐此不彼的讲着。知道的多,不一定会做的多。“为”就成了水中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到让我想起了纸上谈兵的那位。
也有多少人想不通“为”呢?看看中国的诗歌也能知道些。“菩提本无树”就成了“何处惹尘埃”的话了,只能留些纸笔能留下的东西来,聊慰这些后世的心。便想起了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前得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