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欢的自然建筑,也许更多了一些人情味?(二)
我们村大大小小的几百个窑洞,到我们这里第十五世,意味这些窑洞陪伴着我们祖辈已经几百年,几个世纪来窑洞替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每家每户有了一个温暖的住所,虽没有今日高楼、别墅、红瓦房干净明亮,确仍然不失为一种原始本真的生活状态,最起码承载了我们一代代黄土地上长大的人历史记忆,而这些记忆被慢慢到来的现代化尘封,就像中国那些历朝的建筑被摧毁后,无法再朝气蓬勃的显现那段历史的独特魅力,只能从文字及绘画和数字化影像中了解。那个时候每家每户的窑洞就像历史一样,充满了人文特色,依据各家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布局和装饰,比今日到处林立的高楼多了些许人情味。
以我们家而言,和人有关的窑洞,整个门廊和门廊上方及窗户周边都用绿瓦砖进行装饰,具体造型记得不大清楚了(为了显得好看在门廊和窗户上雕刻各种造型),每个洞口一般会有两扇窗户,高的那个叫天窗,主要透光和透气用的,不会经常开放,低的那个窗户每天清晨会打开,窗户大多也不是玻璃的,说白了就是迷你版的两扇木门,当然有些比较讲究的家庭是用玻璃挡着的,一般炕就会在窗户面前,因为敞亮,我们那里冬天大人大部分是在炕上的,吃饭在炕上,聊天在炕上,打牌玩乐也在炕上,一般去串门子,都会客气的问一句:上炕上来。厨房的炕和做饭的灶台一般是连接在一起的,共用一个出烟孔,这样做饭时的热量也会传递到炕上,不会让热量浪费掉。上一篇也说过了,家境稍微好点的人家按照窑洞使用功能都是分开的,对于有些小户人家,一个窑洞里实现了所有的功能,储存、吃饭、会客、睡觉、甚至家禽晚上也会生活在一起,虽然显得混乱,但都是生活所必须的家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基本没有多余的物品。
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爷爷住的那间窑洞,那个窑洞不深,里面有一个炕(必备的),有一张桌子,还有一个黄色柜子(保险柜和衣柜),现在爷爷还保留着,一般爷爷都会上锁,现金和别人带给爷爷酒和茶叶一般都会放在里面。爷爷桌子上有很多黑白照片,墙上还挂着一幅素描,听说那是我姥爷,屋子里面有两个老式沙发,沙发中间是一个茶几,最恐怖的是还放着一口棺材,棺材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们那里把这个叫“割材”,也就是生者活着时候就要给自己把棺材准备好,大概和秦始皇生前修陵墓是一样的,这口棺材给我的嘴带来很多欢乐,我经常能从这口棺材旁边找到我奶奶藏起来的美味(一般都是放到过年吃),说是美味其实就是自家产的一些核桃、杏仁、干枣之类的吃食,说来也奇怪,我奶藏匿东西的地方,我总能找到,这点我和老鼠特征有点相像,地上一年四季都有燕子拉的粪便(还有我每晚半夜撒的一泡童子尿),因为这一家人从我记事起,一代代在我们家繁衍,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爷爷说燕子是人类的朋友,有灵性,要善待他们,虽然很吵闹,但是从来没有驱逐他们,说来也奇怪,燕子的窝在炕的正上方,但炕上基本不会有燕屎,除了零星的树和草混合物,这也许就是我爷爷说它们有灵性原因。
我小时候就天天在想,他们的窝为什么那么神奇,就像我们祖辈挖出的这一个个窑洞一样,他们垒的窝那么富有艺术感,燕子和我们这些黄土地上人一样,依赖着这片土地生存,生生不息。(本期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