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欢的自然建筑,也许更多了一些人情味?
近日看王小波的书中,多次描述了很多欧洲城市的风貌,比如荷兰的农庄、英格兰的城镇,德国的海德堡、英国的剑桥、罗马城的街道,一段段文字里显露出他对富有历史感和人文智慧建筑的喜爱,不禁让我非常感慨,如今的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今天我站在两座高楼的中央拍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配文字:北京的太阳真火辣啊,我相信没几个人会怀疑。以前的紫禁城什么样子我已然没有任何印象,但在我脑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地方,伴随了我童年无数快乐的地方,我童年和青少年长大的那个村庄,那个时候的村庄不是红瓦白墙,是全村人一锄头一铁锹挖出来窑洞,那个窑洞成为了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怀念,充满了人情味。
我的家是在甘肃,我们那里是黄土高坡,黄土地是老天赐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礼物,我们吃的、穿的、住的都要依赖她,尤其住的,在我能记住事的年龄,我们这些孩子就穿梭在每家每户的窑洞中,大户人家都是一个大的院子十几个或者几个窑洞组成的,条件稍微差点的就是很多家组合成了一个院子,一家人乃至一个家族住在一个窑洞(家族除了人还有自己家养的牲畜)。
我们家是属于一个院落,有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十几个洞群,有人住的,也有牲畜住的,安排的很是妥当,从我爷爷那里听来我们家这个窑洞祖辈3代人的人力和财力才形成的最后样貌,可惜没有继承给我,早已被现代庞然大物不到一个上午时间就夷为平地,那时候去读书了,没有看到最后一眼。大家估计很难想想不就是打十几个洞嘛,需要这么久。人毕竟不是老鼠,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都是靠人力一下下挖出来的。我且给大家描述下整个窑洞的全貌,我们家那个窑洞有些奇特,他不是挨着山洼,直接往里打洞就行,我们祖先是找了一块平地,先挖了一个大大的坑,我的潜意识至少应该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再从这个大坑往里打洞,有厨房,里面各种厨房设备一应俱全,我的潜意识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缸,酒、醋、酸菜、面等全放在缸里。有卧室,我爷爷和奶奶单独一个,我爸爸他们兄妹一个。有储藏粮食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还有高粱。有牲畜的洞,骡子(马和驴的杂交物种)和牛是配合人干体力的。有鸡的洞,几十只鸡全部生活在里面,公的、母的、老的少的。还有专门放农具的洞,储存牲畜口粮的洞,还有排洪的洞,总之是一个偌大的群洞系统。从下往上挖了一条通往最上面院子的洞廊,没错上面还有一个院子,要是光描写这个窑洞我觉得一万字都不够,他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很是壮观。
我12岁前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个院子长大的,里有一片竹林,竹林里还有有一棵柿子树、一颗桑树、一颗梨树,其余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因为这些都可以算作果树,记得清楚嘴也是起了很大作用,春天的时候桑葚成熟了,那个桑葚特别大,估计和肥料充足也有关系,他的隔壁就是猪圈,和院子这边有一道墙阻挡着,所以每到春天猪都会和我们抢桑葚吃,有些又肥又大的掉落下来优先就进了二师兄的嘴巴,还不满足的朝着树上的我哼哼叫个不停。梨是夏天收麦子的时候成熟,那个梨至今想来都很解渴,又大又甜,每次我都能吃好几个,记得为了摘梨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工具,用竹竿前套了一根铁丝及布袋,这样就能摘到树梢上的,一般那个梨更大更甜。柿子我从来不和家里人抢热闹,他们喜欢秋天柿子还没红成熟的时候就摘下来催熟后吃,我一般都是喜欢吃挂在树梢鸟吃剩下的柿子,那才是美味,吸收了更多精华,还自然风干了,里面全是糖分。冬天爷爷会把果园的苹果储存在排洪的洞深处,那个洞我一个人不敢进去,直到稍微大点才敢去,当然还会顺带偷吃一些我奶用酒泡的枣,一般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吃。单就从吃这一块说,我发现现在院子就和那个时候差远了。(本期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