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人,却酷爱吃面。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误解,就是说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爱米饭。我们不是不爱面条,只是对于除面条以外的面类主食不那么热衷,举个栗子,馒头,大饼,窝头等。有时候见北方朋友们做饭,炒几个菜,蒸上几个馒头,再要就上一点儿大葱,大蒜,对此我表示食欲不高。在我们的饮食习惯里,两菜或者三菜一汤配白米饭是饭桌标配,面食得专门有面食的调料,饺子,抄手,面条,调料放在一个个汤碗里,煮出来大家各自大快朵颐。
西南地区吃面条,多是作为早餐。也有类似于日剧里面的深夜食堂面店,方便晚归的客人。
记得小学时候,我嘴刁,吃不惯家里煮的面。外婆就每天清早送我到学校门口的面馆,坐在我旁边,默默地等着我吃完。别看当时年纪小,我一口气能吃三两面,食量惊人。有时候爸妈带着我去别人家做客,深夜玩得晚了,我们仨就在县城中心的一家牛肉面馆坐下,一人要二两牛肉面。那会儿我爸总是问我能不能吃完,其实我是能吃下的,不过我就故意说吃不下,这样他就会帮我解决一些。静谧的夜,街上也没车,一家三口吃着热腾腾的面,加上清香爽口的香菜和炖的熟烂的牛肉牛筋,是那个物质并不太丰富的年代的美食犒劳。后来县城改造,那家在深夜为食客煮面的馆子也随之消失,我再也没吃到比得上它家味道的牛肉面。
在外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有空就去找面吃:北方的口味如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陕西油泼面哨子面,北京杂酱面,南方的如重庆小面,成都担担面,武汉热干面,沙县小吃拌面,广东云吞面,台湾牛肉面,国外的比如意大利的墨鱼面,佛罗伦萨的蛋黄宽面,法国的奶油意面,大阪拉面。有时候为了找一家众人推荐的面店,我算得上千里迢迢不辞辛劳。一路吃下来,虽然有官方的民间的评论,如果以自己的味觉参考,我仍然觉得第一好吃的,还是家乡的豆汤面。百度百科之:
豆汤面(Doutang Noodles),是四川川南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始于清末叙永,创始人范昆云(1868-1943)。豆汤面有较强地域性,主要面源为加碱细面、宽面、二叶子、搭搭面,风味独特,平民消费,接受面强。豆汤面是叙永人上午的主要食品,是下午晚上的充饥小吃,也是叙永在世界各地游子最为怀念的家乡美食。
正宗豆汤秘诀精简为“一是豆、二是汤、三是面、四是臊子、五是‘底板’”。所谓“一是豆”:是需要用上好的黄豌豆用温水浸泡后放入砂锅微火慢慢炖,待豌豆炖得外圆金黄,里面粉味十足方可备用。“二是汤”:汤是用猪的大腿骨劈开炖熬而成,那骨油熬出来的汤,油珠颗大,香味诱人。“三是面”:面要的是上好的水叶子面。所谓上好就是面要有弹力,土话叫有“筋丝”,要既细而不断,又要下锅煮而不烂,还要使煮面水清亮不浑浊。“四是臊子”:需要上好的“五花肉”用机器碾碎,放些盐腌一下,再放点花椒,姜末儿、盐在锅里翻炒,炒到黏黏的、油油的即成臊子。“五是‘底板’”:这是关键的一道工序。即在盛豆汤面的碗中先放好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葱花、姜末儿、猪油和一勺滚烫的大骨汤。以上这些功夫做足还不够,这煮面的水也有讲究——必须宽、清、开,这样煮出来的豆汤面才香、鲜、爽口。
在口感上可以做比较的,是苏州的阳春面和大阪的猪骨拉面。虽然阳春面的面爽滑不减一分,葱的加入也使汤鲜香,但也因为酱油太多有点喧宾夺主。日本的拉面胜在汤的浓稠,猪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但面条不算太爽口,表现在味道上是汤占七分,面占三分。如果是午餐或是晚餐,大阪拉面会是很好的选择。而豆汤面感觉刚刚好是五五分,面和汤的美味比例相处和谐,爽口热乎味道又不过于浓郁,适合早餐。
当时由于要坐船,赶到岛上已经六点,餐厅已经关门。抱着一丝希望敲门,大厨见我吃货虔诚的心,又重开灶台为我独家制作。吃完跟中毒了似的,满嘴都是黑的,不过,味道是真好。
台湾牛肉面有名,我从台北到台南吃过的几家:
借用孤独的美食家的开场白结束: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这种行为正是现代人能够平等共享的、最高程度的治愈。”
嗯,我就是这样一个foo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