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年我20岁,带着胡思乱想的理想,离开家乡,投奔大城市。
无房,无车,无背景,背着书包带上几件简单的衣服,去一所普通大学,读书。
清晰记得,在火车马上开动的那一刻,父亲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掏出来的褶皱的钱递到我手上,“家里的钱都在这里了,你上学要省着点用,下个月我再想办法给你寄一些过去。”
我说:"知道了"。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还算可以,父亲是村里的会计,种庄稼和工资的收入勉强能维持家庭的开销,初中后父亲自己做生意,因为大环境的不好,赔了很多钱,还欠了很多的外债,日子一落千丈。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事,只是感觉同龄伙伴已经拥有的玩具和文具,我跟家里要,父母总是在“推脱”。
上了火车,在人群中找了个夹道的位置,肚子开始咕咕叫,从包里把母亲带给我的鸡蛋剥开,吃了两个,算是充饥。看着车窗外向倒退的风景,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就这样站了一路,到了终点站。腼腆的向陌生人问路,坐着公交车,终于找到了学校。 六个人一个宿舍,我住下铺。离家的校园生活,算是开始了。
二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闹铃声,我从睡梦中挣扎着醒来。揉揉惺忪的眼睛,命令自己掀开被子起床。因为是新生报道期,还没有正式开课。洗漱完带着几本书,我就去了校图书馆。很安静,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告诉自己,大学生活真的开始了,混沌度日也只能是荒废,倒不如趁着年轻奋斗。若要脱颖而出,必须加倍努力。
除了病假,我从不旷课。一到周末,大部分同学都去逛街看电影去了,我就一个人在教室自习。老师布置的专业作业我都认真仔细的完成,时刻提醒自己舟不进则退。每天在食堂吃过晚饭后,我都会去图书馆,一般都是宿舍马上要熄灯了,才一路小跑的赶回去抓紧时间洗漱。每天是最早来到教室的一个,也是最晚离开的一个。更多都时候是借助楼道里微弱的灯光,再看上半个小时的书,宿舍管理的大爷经常会提醒我,“同学,不早了,赶紧睡觉吧。”我都会不好意思的说“马上,马上。”
功夫不服有心人在大学四年的光景,一步步进入学生会成为团委负责人,连年获得最高奖学金。学校里的助学岗位都会有我的身影。小到报刊亭的值班,大到文化场馆的服务生,我极尽全力的不让自己闲下来。一方面,兼职打工可以让我积累一些人脉经验,另一面,兼职的收入也足可以让我的生活费有了着落。
大学四年,我没去过一次网吧,没乱买过一件衣服,享受着勤奋,执行着节俭。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坚持着。
毕业后,因为在学生会的经历,进入了一家民企,是最基层的市场销售。学校是不能住了,我和同学几个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一室一厅,40平米,四个人,冬冷夏闷,上厕所排队的日子,很苦。
那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买房,而是自己单飞出去租一套能满足基本生活起居的房子。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当时每个月是保底加绩效,还有个全勤奖。总共凑出来是2200块钱,房租人均摊1600元,一个人合400元。再除去煤气水电采暖费,牙膏洗衣粉洗头水,早中午的饭费,每个月也就剩下1000元。
就这样,规规矩矩上班,老老实实干活,继续着底层的漂泊生活。
三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如用五年时间,在一线城市买房的?
后来单位的效益逐步好转,我也从普通的业务员晋升为业务主管,5年间自己省吃俭用没有女朋友的生活,积攒了4万块钱。从读书到我参加工作,父亲通过亲朋友的帮助生意也有了起色。购房前,家里给了我26万,用这30万元,我交了首付,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家”。
很现实。
回首之前这5年,我已经从24岁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一下子到了29岁,虽然工资上涨了,但是丧失了好多机会成本,而且上升的职业通道也越发狭窄。毕业了,很勉强的就业。刚挣钱的时候,房子买不起。炒股的时候赶上熊市。刚刚结婚,又发现父母老了需要我们赡养。要退休了,赶上延时。
人的一生就这样在辛苦和忙碌中慢慢变老。一晃20年,我们没时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却只能面对种种枷锁。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让我们精疲力尽。如果说风雨过后有彩虹,那我只希望这彩虹可以早点来。
再不来,我们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