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存在心理平衡 ,一个自以为是好人的人,他做了好事心里就平衡。如果只一个自认为是坏人的人做了坏事也心里平衡 ,也不会试图对自己做出改变 。同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教师认为是好学生家长,认为是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 ,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有些学生教师认为他们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他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 他们往往破罐子破摔 这种学生处理起来就困难多了,他们做起坏事来心安理得。
认知失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中,提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取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 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合理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你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
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观点,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它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 针扎不透,水泼不进,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碗豆。那么确实也是让老师头疼 。我们有时甚至在心里说一句死猪不怕开水烫,却依然没有办法。 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么什么猪怕烫呢?活猪,很简单就活了再烫 。
教师的第一种武器赞美
通过赞美表达你对它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 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 ,进而完成转化 。必须记住的是,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 。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所愧疚。 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 不断进步 。
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是从赞美和认可开始的: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此次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是 :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的优点,初期建立自尊心。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 ,面露轻松 ,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时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剑封喉,点出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呢 ?
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契机。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 和我犯了错误,两种虽然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期待。 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至少下面都是可能选择 。
一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只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人去,使他有另一个认知相 一致, 比如有自尊和犯错误引发失调时,学生通过可以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
二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第三,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跟着其重要生来加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是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
转化一个学生太难了,有时需要一群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