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工作实务(个案社会工作)疑难诊断及答疑
郭老师在这个主题里面主要诊断社会工作者在执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了讨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解答:
1.项目督导记录是否是每月的项目例会?(最主要是要有督导的痕迹资料,比如督导的批注之类的)
2.服务对象需求超出服务指标范围,社工是否能够给予帮助?(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指标是数字上的还是服务领域,若是数量上的不存在超出,若是领域方面或能力方面的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转介)
3.面对服务对象,无法平衡社工与案主的关系,习惯放到绝对位置?(建立专业关系,可采用对质技巧)
4.如何处理社工对服务对象出现的倦怠?(首先明确出现的倦怠的原因,再根据具体的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5.对服务对象存在不耐烦的行为,但是因为工作职责所在,觉得不关注不行?(首先明确职责所在是什么意思,反思自己的常规操作是什么形式,按正规的应该如何操作;其次可以与服务对象进行讨论,看是否是出现了移情与反移情,在适当的时候需要做很好断舍离)
6.在服务对象有明显的拒绝情绪下,如何进一步接触不能够开展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所开展的服务是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此外,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需要给予对象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和接纳)
7.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容易产生挫败感,归因偏差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遇到问题不要一个人憋着,需要向朋友、同事寻求帮助)
二、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
1.在项目的设计与管理里面,需要明确项目的概念 这里面包括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预算、在特定时间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最主要的是在项目洽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项目的范围、时间、对象、资源和成效等要素,以及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
2.项目的设计
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需求调研分析,根据问题需求设计相关的服务方案,围绕为什么、在哪里、是谁、目标、在什么时间、怎么做、经费预算。
3.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里面需要注意项目的启动时间、项目的整个规划、项目的执行与监控、项目的收尾。最主要的是在项目的整个执行中服务的开展需要紧紧围绕项目的目标,确保服务按时、有效、高效的完成,在这里的监控是比较重要,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这四个环节。
4.多项目管理
在服务中在同一时间可能会出现多个项目的执行与管理,如何更好地管理项目,需要列出项目在同一时间段的战略目标、资源和任务,做好项目之间的协调,可以确保项目在特定阶段的运行。
5.项目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项目执行的各个时间点的管理,相应的在每个时间节点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任务的分工,可以提升项目的执行效率。
6.项目人员管理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各自的优势,了解人员的优势和长处,实施激励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社工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主要的是转变思维模式,以前或现在我们在服务中都是秉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那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建设美好生活;主要是社区治理进入了新阶段、人民保障水平的提高、官民关系有所改善、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生活水平稳定、社会常态发展,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的变化,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减少,个人与个人的利益纠纷逐渐成为主流。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有大局的观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顾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建设美好生活,带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性,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同时建设美好生活需要能力,包括认识美好生活的能力、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一名社工,需要认识到解决问题只是手段,建设美好生活才是目的,首先需要考虑居民的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功能的替代性。
四、新时代社工素质的养成
作为一名社工,首先需要了解整个社会的大局,认清国家的政策和局势,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将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个人开始关注个人的感受。同时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这位社工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需要社工有政治素养,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业务上有成效、财务上有章法、工作上有精神、资金上有来源、居民口中有口碑、社会上有影响。作为社工,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抱有信心、乐于助人、善于总结、热爱学习、及时减负。
五、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技巧
在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中,第一,需要对服务群体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以及对每一类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需要明确,比如感知障碍,是感觉和行为上的障碍。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一群体和特征,在服务中面对服务对象时可以做出专业的判断。第二,了解社区精神卫生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可以在环境改善、功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比如社会保障方面、经济援助、医疗救助、心理援助等。第三,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技巧,要在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开展,对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的呢过隐私信息需要保密,但是危及生命的除外;在服务中秉持接纳的原则,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权利。同时在服务中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比如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内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民警等,整合服务对象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
六、“三社联动”与社区治理
三社,即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就是要实现多方参与、专业互助与良性互动。治理的目标,不是强治,而是柔治,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政府与百姓关系的最佳状态、强调协商性、参与性。作为社工,需要了解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治理是单一需求导向,控制化比较强,而现代治理,需要站在民众的多元需求的角度考虑,在社区治理中可以设计居民参与的价值感、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以服务为主要手段、明确社区居民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多方联动社区的资源,明确各方的目标和利益,搭建共同参与的平台,秉持自助、互助、协助和公助的原则。
七、社会工作的另外一种可能--市场化
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有买,有卖。首先需要了解民众的需求有哪些方面,是哪些人有这一方面的需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此外就是供给方,也就卖方,即社工服务公司。了解需要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个人层面和政府层面,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方面的需求,可以根据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设计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市场化,是提高社工薪酬待遇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大量的社工人才,也是服务专业化和独立性的需要。如何使得社工项目更加有效,最主要的是根据需要展开,有效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已有的成功案例从而产出有效的产品。
八、中国社会工作的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推动政府的社会福利的转型,需求向多元化转变。回顾中国的社工发展,在民国政府时期就出现萌芽,如金陵大学、燕京大学。但是在1949-1994年期间大学社工专业逐步消失。直到1994年之后才逐步开始发展,但是在中国社工专业消失的时期,国外的社工行业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社工行业发展至今,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六个标准,即伴随着责任的智慧性活动、构成材料来自科学和系统的学习、有实际和明确的目标、拥有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活动者是自我组织、动机上是利他主义。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有足够的抗逆力,同时需要有多方面的能力,知识的储备、解决和组织沟通能力、服务中的动力、对自身的认知程度,坚定了信念才能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