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故事:
两个拼命者的命运:
马格内斯,曾经是一位特别有潜力的运动员。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和职业选手一起比赛,是美国历史上跑的最快的五个高中生之一,成绩曾经名列青年运动员的全世界第二。
马格内斯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计一切代价,什么意志力、自控力根本不在话下,他的训练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作为一个高中生,他从不参加同学的聚会,也不怎么跟女朋友交往,强迫自己每天晚上十点必须睡觉。马格内斯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历史上曾经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1609米),结果后来每年都有二三十个运动员能跑进4分钟,而作为高中生的马格内斯,在一次关键比赛中,只差几秒就进了4分钟。他感到很遗憾,但同时认为自己很快就能跑进4分钟。
他从未跑进4分钟。
史托伯格,从小就爱钻研经济学。有很多优等生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之类的外部目标,而史托伯格是真心喜欢经济学。他放弃了各种娱乐项目,全力向学,在学业之外还大量阅读经济学的书,每天还必看《华尔街日报》和《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报刊。
史托伯格刚毕业就进了大名鼎鼎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他的工作更加努力,自己搞出来一套每天早上在12分钟之内完成刷牙、洗澡、刮胡子、穿好衣服出门的高效率流程,披星戴月地工作。别人都说你这么干是不是太累了,可是史托伯格其实非常享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史托伯格的成绩相当了不起。他搞出的一个有关医保的数学模型被证明非常好使,很多保险公司都在使用。因为这个工作,史托伯格被白宫征召,还不到24岁就开始给总统出谋划策。史托伯格踌躇满志,相信自己的工作很快就能影响国家政策。
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获得职务升迁。
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像这样特别优秀、特别高效率的人,什么自律、意志力、好习惯的力量、注意力集中……这些品质他们都有,他们的内在天赋和外部环境都很好,他们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他们还很年轻时候的某一刻,他们突然不玩了。
有时候是因为太累,累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有时候是因为事业上升到了一个平台期,本身不想再继续了。不论是什么情况,这些人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结论:成长= 压力 + 休息
有研究者考察了长期保持状态、甚至40多岁了还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也考察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发现他们的行为规律有共同之处。一个关键,是节奏感。
压力并不一定是外界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为了提高水平,故意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说白了,这就好像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故意对身体的某个区域进行的“打击”。
就好像举重一样,一次举的东西太重或者太轻、练习时间太长或者太短都不行。这个公式说,合理分配压力和休息,你才能以最高效率、可持续地成长。如果压力太大而休息太少,你就会被击垮;如果压力不够而休息太多,你就会自满、达到一个平台不再进步。
有很多运动员面临“过度训练”的问题,练着练着把身体练坏了,或者精神上极度疲惫不想练了。美国有很多有前途的中学生练体育,就是练到实在练不下去选择了退出。
而这本书则发现,如果你考察那些保持可持续状态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方法其实特别强调休息。他们会在高强度训练之后安排正式的休息和非常简单的训练。总结来说,高水平训练流程是这样的——
[if !supportLists]1. [endif]确定你要练什么;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压式的训练;
[if !supportLists]3. [endif]休息和恢复,让身体能适应变化;
[if !supportLists]4. [endif]重复上面过程,但这一次的强度要略高一点。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关键词是“恢复”。这个道理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能恢复过来,就是反脆弱,会变得更强大;恢复不过来,就练废了。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创造活动有三个步骤——
[if !supportLists]1. [endif]沉浸。完全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沉浸在你正在研究的这个内容之中;
[if !supportLists]2. [endif]孵化。专门有一个休息和恢复的时间段,在此期间完全不想那个研究内容;
[if !supportLists]3. [endif]洞见。也就是新想法出现的尤里卡时刻。
这个过程,跟我们讲过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过程是一致的。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点道理,但是真正这么做的人并不多。
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消耗的是同一个资源,也就是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意志力”。
高手会非常精确地管理自己的体能,绝不轻易浪费。比如说既然抵制诱惑会消耗意志力,高手就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把各种诱惑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