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罗振宇最近又火了一把?
前几天,一篇微信热文《罗振宇的骗局》刷屏了。以一种比较轻松调侃的语气,讲述了都市青年刘刚的日常学习情况,然后不外乎举例、引用、讲道理和穿插其他事迹等。
通篇读下来,其实主要还是讲知识焦虑的问题,罗振宇倒还是其次。以下是该文核心思想:
知识付费贩卖的是速成,是知道,而非真正具备体系且由你掌握的系统知识。
以罗振宇极其得到为代表的当下知识付费领域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感而已。
一言以蔽之,这种学习方法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此文一处,自然引发热议,在内容领域和自媒体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首先,这篇文章后来被原作者证实为洗稿,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原封不动抄袭的,然后再七零八落地修修补补,不过这倒没什么可说的。
现在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罗振宇究竟是不是个骗子?知识付费究竟该如何定性?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的知识焦虑及该如何解决?
罗振宇,前央视制片人,也曾主持过各种财经节目,不过他在互联网上的声势却是始于2012年底发布的《逻辑思维》,这是一款定位为传播知识的网络视频节目。
“知识”二字,是罗振宇身上最大的标签。后来做了得到APP,也被其定位为“知识服务商”。
可以说,提高“知识付费”和内容领域,就不可避免这个人的存在。
也算作是知识付费的代言人了吧。
谈及罗振宇的骗局,说句题外话,在其微信公众号里,每天早上都是雷打不动的60秒语音来和粉丝们交心,并且声称早上6点就要起床,准备这个玩意。
你还别说,这份真诚与刻苦还真是让人感动不已啊。
可惜,后来发了条语音是前天的内容,骗局被识破,装逼失败!
另外,罗振宇这个人,其实是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将互联网+知识运用得出神入化。先不提他的日常营销造势行为(譬如这次骗局事件,罗振宇借回应之机,又顺势营销了一把),就从其言论来说:U盘化生存,国民总时间,知识商人,认知税……
怎么样,是不是给人一种专业、高端的感觉?给你一种学习了新东西、见识到了新世界的尊贵体验感,是不是很满足?
和当下的互联网风气是如出一辙的,不管你是新酒旧酒,总得给你造个漂亮的瓶子。
回到正题,我们来谈谈罗振宇和他的得到APP究竟是不是骗局,其实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可讨论的。
付费专栏,是你请我愿的,是商业交易行为,他为你整理知识,你轻轻松松接受知识,顺便付点费,有什么不妥吗?
若非要提及什么骗局不骗局的,一是看其内容是否真的正确有用,二是看罗振宇极其知识付费平台所传达的内在思想及观点是否正确。
很显然,得到APP上的专栏作家都是有一定水平的,既没给你整天灌输国内和平安好国外水深火热这种观点,也没提供你小学生都知道的知识。
基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了,没什么骗不骗的,你觉得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咯。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忽悠,这种快餐式学习方法究竟行不行。
从三个维度来看看,即:内容者提供者所提供的内容,传授及接受的形式,用户获得内容。
简单来说,知识付费就是平台整理好知识,贩卖给用户,其间的用户体验就是让用户更轻松地理解、吸收知识。
这是一个市场自由交易行为,各种内容及形式都有的,喜马拉雅FM音频,知乎Live,得到专栏,各种音频、视频和纯文本纷繁芜杂,涉及领域也是极其宽泛的,人文艺术、职业教育、历史知识及经济金融等等。
说起来,当下的内容领域已经发展得较为可观了。
在反对知识付费者的口中,有这种观点,这些付费内容驳杂浅显,受众未构建起系统体系。
我是这样理解的,世界上没有谁是天生具有某种事物或领域的系统认知的,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生根发芽,长出各种枝蔓,最终才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需要的只是抓住其中一个点,再向某个方向甚至四面八方覆盖过去。
嗯,试错也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用户们或者说那些“焦虑犯”们又是如何接受知识,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从音频内容来看,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利用闲暇时间或者说在做一些精神力集中度不高的事,可以捎带听听音频。譬如走路、坐地铁、开车之类的情况。
很显然,这是对时间的一种充分利用,没啥可说的。
其次,通过订阅专栏的形式浏览文章,或者通过视频教学获取知识。
这个是需要抽出特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的,某种程度上算作是一种网络教学,不过更自由灵活。
至于学习成果,这个完全得看用户自身了。
在这个点上,有人指出,这种学习形式不行,你是被动接受的,未经真正的思考。
其实,这也是说不通的,什么叫未经思考?
别人思没思考,你是从何得知的?
平台提供给你知识,你进行学习;老师上课教书,你坐在下面听讲。
这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思考,从来都是自己的事。
综上所述,我很看好当下内容领域,或者说这个粗浅化的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