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没有怎么读过历史书,从有声小说听过《明朝那些事儿》,但是听过也就听过了,没有什么印象,这一次读《朱元璋传》深深地打动了我,被张宏杰老师的知识修养和认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对明朝的开国先祖朱元璋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说一下这本书《朱元璋传》。
我理解这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朱元璋,第一部分是朱元璋的创业史,也就是如何成为皇帝,第二部分是朱元璋的管理史,也就是朱元璋如何做皇帝,如何开创明朝近三百年的管理体系,改变中国的历史走向。
我今天来讲一下朱元璋的创业史,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他的爷爷叫朱初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的出身有多么贫穷,穷到连名字都是以数字为主,书中对他们这个阶层的定义叫“赤贫”。
朱元璋的祖辈全是农民,在当时的元朝统治下农民赋税极重,书中记载当时国家正式规定的税收比例已经超过了劳动力生产额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各地政府的层层加税、地主阶级的剥削、每个家庭的正常开销,一般状况下中国农民每年产品的剩余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而同期英国农民的产品剩余率是百分之二十六,可想而知,当时中国农民和外国农民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然而,这还是年头好的时候,古时候农民是靠天吃饭的,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不计其数,环境恶化严重,以朱元璋家乡凤阳县为例,平均每四年就要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为了躲避自然灾害,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生中,一共搬了七次家,每次搬家都不会生活超过十年,直到1343年,凤阳县闹灾,六十四岁的朱五四实在逃不动了,病倒在了家里。也是在这场灾难中朱家九口人中只剩下了四口,算上灾荒之前去世的家人,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那时朱元璋只有16岁,为了活着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半饥半饱的寺庙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好过原来的忍饥挨饿,可悲的事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五十天,寺庙也因为饥荒而宣布封仓,朱元璋走上了乞讨之路。
这一场大饥荒完全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原本他是家里的孩子、官府的子民、寺庙的和尚,他受到官僚的层层控制、宗族制度的严密约束、乡规民约的不断教化,但是他走出寺庙出去乞讨的那一刻,这些对于他都不重要了,因为他只想活着,其他的都无所谓,没有性命就什么都没有了,在乞讨的生活中他学会了开口要饭、念佛号打短工、打架偷盗,他抢过比他更饥饿的人的粮食,他替人背过尸体,他掘过坟盗过墓,他完全了改变了他的性格,从以前的怯懦胆小、纯真朴实变成了大胆狡黠、冷酷无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然而这些性格的变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未来,也改变了中国的未来。就这样流浪乞讨了三年,灾荒已过,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继续做和尚。
当时的大元帝国政治动荡,平均不到五年就会发生一次政变,统治集团忙于内斗,对民生大计无心过问,百姓们民不聊生,直到1351年韩山童、刘福山等人率三千白莲教众斩白马乌牛起事,起义军头裹红巾,身穿赤衣,人称“红巾军”。随即各地大多揭竿起义,1352年,朱元璋所在的濠州也出现了红巾军,当时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就在这支红巾军占领的势力范围,那时红巾军三天两头去寺庙里搜粮食找吃的,而元军又在附近驻扎,元军不敢与红巾军正面交锋,只能各处抢劫,抓附近的村民胡乱上报给朝廷报功领赏,朱元璋当时不想起义也不想被元军抓去邀功,只能天天躲到山里避难,有一天从山里回来发现庙都被烧了,他忍饥挨饿的躲藏了起来,后来意外收到了邻村的一个哥们的纸条邀他去一起起义,但他还是没有想去参军,直到后来有人向官府举报他和起义军勾结,他才被逼无奈的走上了起义之路。
就这样朱元璋参加了濠州的红巾军,这支红巾军的元帅叫做郭子兴,朱元璋身上沉着冷静、条理清晰、做事缜密的优点让郭子兴十分欣赏这个年轻人,郭子兴对朱元璋逐渐委以重任,军中重要的事情都会听取朱元璋的意见,最后也把自己的干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赤贫农民的儿子,从流浪汉、和尚,成为了起义军的元帅干女婿。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二十六岁时,朱元璋回乡募兵,十天时间他招募了七百人,他从中挑选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亲兵护卫,而明朝大名鼎鼎的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众多开国元勋都是出自朱元璋的这批亲兵之中。之后朱元璋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离开濠州、向南发展、攻下滁州,队伍发展到三万人,逐渐成为了郭子兴手下的第一号人物。
二十八岁时,郭子兴去世,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和他的小舅子张天祜与朱元璋争夺军权,这两人不学无术,没有真本领,朱元璋还是这支郭家军的实际主帅,并率军攻占了太平、集庆等地,为了队伍的真正统一,朱元璋用借刀杀人之技除去了郭张二人,改集庆为应天,而这支郭家军也就彻底成了朱家军。
三十岁时,朱元璋连续攻占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三十一岁三十二岁两年,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东部,根据地扩展一倍,与陈友谅、张士诚并肩成为江南三巨头。
三十三、三十四岁这两年,他两次击退陈友谅的进攻。
三十五、三十六岁这两年,朱元璋由守转攻,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自己进军帝位上的最大对手陈友谅。
四十岁这年,经过三年征战,他消灭了另一个劲敌张士诚,江南已经为他所有。
四十一岁,徐达北伐成功,元帝北逃,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二十五岁之前,朱元璋一直沉沦于社会最底层,命运悲惨,一无所有。从二十五岁之后,朱元璋如一支一路上涨的绩优股,直冲云霄,走上中国式成功的巅峰。探寻其中原因,你可能觉得是因为朱元璋的狡猾机变?战略战术?远见卓识?然而,那些游民出身的起义领袖,哪一个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比起首鼠两端,凶残厚黑,朱元璋并不见得胜他们多远,论起战术战略,朱元璋虽然胜人一筹,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朱元璋之所以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张宏杰老师给出了以下原因。
第一、朱元璋善于争取人心、军心。
在战争时代,他对百姓摆出了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战争中争取人心的重要性,也深知决定人心项背的因素是军队的纪律,所以他攻城后禁止士兵烧杀抢掠,不欺负百姓,与百姓两厢安宁。他对自己和亲人同样要求,他的亲侄子朱文正就是因为恃亲恃功,胡作非为而被朱元璋活活打死。
他改变粮食问题,实行“大生产运动”“屯田”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登记百姓地产,平分地主土地,改善百姓生活。得到百姓的绝对认可。
争取民心的同时,他还极力收买对手的“军心”,他释放俘虏,大造政治攻势,对敌军降将委以任用,宽大仁慈,使民心所向,受到人民极力拥护。
第二、他对待知识分子的策略。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一方面,她们因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识分子面前难以摆脱自卑感;另一方面,她们的粗豪气质又与知识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识分子的酸文假醋。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后多是以杀了之,但朱元璋却不一样,战争年代,他十分重视读书人。
朱元璋认为读书人眼界宽,计谋多,用之则为力,驱之则为敌,他给读书人极大面子,让他们吃得好穿的好,尽力招揽,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倾倒了大批的读书人,读书人大多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纲五常的理想社会,朱元璋的投入因此获得了百倍千倍的回报。
第三、大局观良好,善于把握时机,有决断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大关键节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南京,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二是东征西讨,次序正确的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如果不是准确判断了张士诚的短视懦弱,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百年霸业;三是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在三个大关键点中又各具体部署了若干战役,无论是通盘计划或具体战役,谁者宜先,谁者宜后,诸者轻,诸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确地做出计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条不紊,稳操胜券。他高明了利用了天时地利,在乱局中长袖善舞,最终战胜了敌人成就了霸业。这都是他大局观良好,善于把握时机,有决断能力的体现。
以上就是朱元璋创业史的简单概括,他从一个平凡的底层农家少年走向中国的权利巅峰,但中国的农民不止千万,几千年来走向权利巅峰的也只有朱元璋和刘邦两人,朱元璋的成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三年流浪生活对于他性格的转变,一个本分的农民孩子从一块土坷垃似的矿石炼成了一块乌黑的生铁,使他的身体与心灵同样变得坚硬冷酷,而随后的战争生涯则似血与火的熔炉,使朱元璋百炼成钢。
柴静曾写道:朱元璋是成功者,他从乞丐到开国皇帝,登上了中国式成功的顶峰。朱元璋是失败者,以奴性统治国家,打断中国人的脊梁,成为中国文化劣根性的元凶。
朱元璋的创业史是他的成功史,而他的管理史却是他的失败史,要想知道朱元璋的管理为什么失败,为什么被成为中国文化劣根性的元凶,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