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cket List,中文译作《遗愿清单》,电影开播两分钟之后,我想起来几年前看过这部片子。里面的两位男主演都是老戏骨,尤其喜欢摩根·弗里曼,当听出画外音是他的时候还有一点儿小兴奋,因为只要有他参演的片子往往代表着此片水平不低。
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按部就班行走的两个人,由于不约而同地收到了此生大限的最后通牒而发生了交集。两人决定疯狂地大玩一把,逐一实现遗愿清单。像很多好莱坞电影一样,影片幽默、诙谐、风趣、乐观,喜与悲的情感交加,穿插着朋友间的坦诚、义气和温暖。虽然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所有人就知道了结局,但精彩地是看他们如何一步一步不平凡地走向结局。
影片中经典台词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恰恰是最简单的几句话——“No one is perfect”; ”We are all mortal” and “Find the joy in your life.”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是凡人,找到生命中的喜悦!
死亡,是中国人特别忌讳的一个话题,由于深厚的文化熏染,我们很难谈论这个话题,更别提面对。可是,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了解死亡,探索死亡,什么时候做这些事呢?正是我们平时的刻意回避,导致死亡果真降临的时候,我们往往惊慌失措面如白纸,感觉天塌了一样。死亡的确令人难以接受,直至今日,我依然害怕面对死亡,我曾经因为死亡这个课题而阶段性焦虑。然而,我不介意现在开始认识死亡,尤其在读了《西藏生死书》之后,我想,从此,至少,当我自己经历死亡的时候我知道大概该怎么做,我也了解了该如何妥当地安慰失去了亲人的朋友。
无论如何,在头脑中想象和经历死亡与在拿到死期宣判书时的感觉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平时我努力地做面对死亡的功课,尝试着慢慢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当影片中医生告诉两个男主他们只能再活几个月的那一刻,我还是感到了沉重的悲恸和绝望,还剩几个月而已!如果我忽然晕倒然后被送进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之后医生凝重地告诉我,我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那时的我会怎么样呢?我不知道,也想象不到。不过我知道最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我欣然地接纳并坦然地对医生说:“好的。”只要我的小我还没死,我就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而就在现在这个当下我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小我的。因此,我非常钦佩那些已经被宣判死期但是还坚强地活了很久的人,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啊!比如肯威尔伯的太太崔雅,比如曾经活在我们身边的他或她。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过程:起初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平凡的,小我的特殊性驱使着我们马不停蹄地追求不平凡,追求完美,因此弗里曼对他的同伴说“No one is perfect.”尽管我们很不甘心,但是经过一番努力和追求之后,我们还是必须回来面对自己的平凡。正如影片中的两个男主,全力以赴地完成遗愿清单,无论他们多么疯狂多么大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回归家庭,回归人群。这让我想到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临终前离家出走,尽管他想离群索居,尽管他想摆脱令自己厌恶的出身、阶级,可是最后他还是病死在一个不起眼的火车站站台的长椅上。
所以,我想,真正的解脱不在于你身在哪里,而是心的出离。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我非常认同,我们该找到生命中的喜悦。只是,在找到之前,首先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喜悦。我已经找到了,你呢?
如果要我写下一份遗愿清单,以下这些事我希望死之前能够实现。
The Bucket List of Ishana
1. 有生之年,去一趟西藏、埃及和希腊,探寻神迹。
2. 陪父母每年至少旅行一次。
3. 完成一本关于灵性成长的书,书名暂定《铱漩娜存在的意义》。
4. 希望有能力登上一次非常殊胜的讲坛,布道弘法。
想做的事还有很多。我接受并喜悦乐见自己的平凡,以一颗平常心在红尘中做事,有佛菩萨的加持,必定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