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美醉了的季节,原本想留下些优美的文字,但是越是在意文字,越会觉得拘谨。好文章不仅需要文字的锤炼更需要思想的修炼,缺少任何一个文章都会失色。信息量太大的现在,根本不缺少文字,不缺少观点,也不缺少新意,可能你给出的每一个文会给一些人短暂的带去片刻积极影响,也可能带去的就是时间和精神的消耗。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提炼出一些经过锤炼的文字,对认知,对本质有些去除复杂,回归简单的思考呈现。知道它不会一蹴而就,同样需要时间的慢慢沉淀和打磨。
过去的这一个月,自己跟自己相处的很和谐,也相对丰富。表现出来的形式为跟闺蜜的思想碰撞,和家人的欢乐时光,与同事们的团队建设,给自己定的杨丽萍老师的舞剧,工作和学习当然是贯穿始终。是的,都是生活的日常,然而这就是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自己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后,开始学着静下来,理智温和的对待生活。
审视过去的这个十月,“思路”两个字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无论是跟同事讨论问题时,总是先捋清思路后才开始讨论具体细节。还是在讨论新事项时,先搞清楚为什么要干这么件事情,再讨论这件事情的作用对象,接着讨论怎么做好这件事情。之前的自己有这种意识,但是现在的自己才算明白,原来自己的做事风格是这样。就如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冲刺,自己是这么个干法,但是自己却根本不知道,松下来有时间去整理总结后才算是真正明白。你知道这个方式,然而你并没有使用的能力;以及你使用了这个能力,你却不知道,这应该都可以归类为你并没有真正领会它。问题的本质经常会被原先的自己挂在嘴边,但是现在才开始算是真正的开启这样的行为方式,因为自己清楚的明白自己正用着这样的方式在行事。很多时候只有真正的明白体会透彻了一个问题,你才能够如同一句座右铭般的深深的刻在你的日常行为中,反则就很容易会有肤浅而踉跄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偶然成分。
十月的自己给自己设定了新目标,然而却没有设定任何比较竞争的对象,这反而让自己有了更加开阔的自由,原来你需要战胜的真的只有你自己。越是考虑竞争,有时候局限越大。然而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才更加重要。这使得我想起好朋友跟我提起的一个案例:一位老板的前得力员工,离职另起炉灶,做着和该老板同样的生意,使得这位老板甚为恼火。在这位老板眼里,辛苦培养的员工,现在仿佛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该老板决定无论付出何种代价,也要先击败这个从自己公司带走资源另起炉灶的“竞争对手”。正好有个时机,对方正在运作与该老板同样的项目,该老板可以动用些非常手段破坏该项目。然而代价是自己在行业内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但同时如果该老板可以换另外一个思路,专注于自己项目的本身,做好项目,拿到该项目的独家代理,那么他的这位前员工就会不攻自破。很显然,如果该老板盯着竞争,就会失去更广阔的机会。
十月对于自己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平静。最近和周围的亲近对话,发现无论发生了或大或小的问题,自己相较于之前平静了很多,不会任由突如其来的问题随便打乱自己原有的计划。我想这也是源于一种成长,是另外一种成熟。此时的自己隐约的看到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的影子,这应该是之前的挣扎,剖析,反思,经过发酵和沉思,开始慢慢有了成色,有了些许自己想要的质地。
十月自己穿插的看了几本书,其中让自己有较多共鸣的是一本叫:“愿你道路漫长”的书,作者王锋,这本书主要辑纳了作者在《智库GQ》七年间所写的卷首语。可能是自己目前所处阶段刚好适合读这本书,对于每一章节总能找到共鸣,其中一篇“孟加拉虎”,如果是之前的自己阅读,可能很难体会作者的思想 。但是刚好这个十月,我一直反复的逼问着自己类似的问题,虽然观点稍有不同,但是还是会觉得格外的共鸣。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被隐藏的另一个自我,一个别人看不到的自我,这个别人看不到的自我,可能会迥异与主流逻辑与主流价值观,也许它不被推崇,不显赫,但很有可能,它才是让我们生命更具生命力的力量。没有这另一个自我,真正的自我可能也就不够完整。我不想压抑这个自我,而是努力平衡好这两个自我,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好好体会出世与入世的临界。
告别之前追求的轰轰烈烈,接下来,岁月的画卷可能会以一种更柔和但动人的方式徐徐展开。回到那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影子,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的影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