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需要看心理医生?
这几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据说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先来简单谈谈读这本书的感受,我可太喜欢这种薄薄的,但是不失内涵和智慧且能给人治愈感的书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的对话让我有沉浸式的体验,感觉自己就是蛤蟆先生,正在和心理医生对话。在一次次对话中学习和疗愈。
01|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再次相信和正视原生家庭对我的很多影响,并且都是有迹可循。阅读的过程中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回想起童年很多往事,一度因为害怕接受事实而中断阅读,调整状态之后跟着书中的心理医生的分析和引导继续“心理咨询”。
我受到的影响可以用书中的两个概念(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来概括。而真正帮助我学习和塑造自我的是“成人自我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才能理性合理地行事。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老实说,越往后读越能够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多了一点之后我真的有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感受。
02|行路,最终得靠行路人自己
我一直有一个自己的人生格言:行路,最终得靠行路人自己。以前这么坚信这句话是通过自己一路以来的成长经历感悟到的。决定要自己做,事情要自己完成,路要自己走,再亲密的人也不能一直在自己身边,别人的人生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来书写……甚至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可能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世界没有了谁也照样运转,并且是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所以,我们自己才更要关心自己,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真正关心得了自己。
记得很久之前看的一本书,里面有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那本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是这句话一直被我记到现在。
03|共勉
最后,分享书中一些句子给看到这篇短文的可爱的人儿。
儿童自我状态: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父母自我状态: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包含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用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
人们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