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拯救者与助人者 我比你强VS平等愉悦》,文中说我随后要再发一篇此前在朋友圈写的文字,关于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戏剧三角的主题。
拯救者与助人者 我比你强VS平等愉悦
雷雷,公众号:心灵space拯救者与助人者 我比你强VS平等愉悦
以下就是此前的分享~
从受害者到责任者——环境可变策略到心智可变策略
一个受害者最不能逾越的是,如果不当受害者了,那个加害者怎么办,我不能这么轻易放了Ta……
内心独白是“为了投诉他是加害者,我一定要呆在这里,我不能允许我好起来……为了投诉你,我必须要成为受害者,我用惩罚我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于是在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寻找理想的拯救者)之间玩这个游戏,死循环……
直到有一天,Ta被认可被认同被允许被同意,“是的,是他不好,是他伤害了你,我同意你很受伤——我同意是他伤害了你,对你有什么好处吗?”……“你计划什么时候放过你自己?”
于是反思开始,陪伴Ta在他设置的游戏里尽情玩耍,进入Ta的世界,然后才能和他一起摧毁原有的游戏。当受害者发现这个游戏很无聊,就开始寻求新游戏新玩法了,同样是游戏,为什么不玩对得起自己的游戏呢?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对自己的事情全力以赴,意味着不把自己人生的钥匙交给他人,而是自己成为自己人生名副其实的主人,而不是配角。
一个有责任感的受害者,可能不断用行动去巩固自己受害者的地位,这样可以不用负责任的做一个弱者,获得关注、同情和爱,从角色中获益;而一个受害的责任者会立马脱身,不玩了,而是玩另一个戏剧三角,成为责任者、行动者,创造者,用新玩法、新游戏、新创意、新剧本支撑起、创造出自己未来的人生。
一个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有多大的能量,成为责任者的power就有多强,只是过去用错了方向。
受害者是一个剧本,并非真的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是剧情需要……受害者是一个人生策略,属于环境可变策略,当一个人的心智策略增多,转化为决策可变行动可变,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剧情才可能发生翻转,意识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责任者和制造者,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剧情负起责任,给自己的人生一些新的策略新的建议,激活一些创造力,让人生更美好。
一个真正的责任者也一定是一个行动者和创造者。
过往人生,我们投影了哪些角色在我身边,在家庭、团队中,如何整合责任者、创造者、行动者的角色能量?
当一个人是弱三角(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很多人是三者合一,自说自话自编自演,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然后自我拯救),很容易吸引来弱三角的关系。(当一个人渴望成为拯救者,要问问他,你究竟是想要拯救谁?把自己探索清楚,才能真正支持到他人。)
同样,一个强三角(责任者,创造者,行动者)同样也能吸引同样能量的人……
每个人都在玩这样那样的心理游戏,内心的手在向周围抓取符合这三个角色的人,所以常常不是关系无效,而是游戏互动无效……
一个受害者需要的一句话是“我放过你就等于放过我自己!”也许有一天Ta开始转身——人生剧情千千万,去演个丰盈有趣的喜剧吧
——2021.01.22
受害者戏剧三角——爱与被爱
“你应该被呵护被珍惜,被认真被深爱,被捧在手掌心上……”今天偶然听到这首歌,突然觉察这是一种“被爱”需求的极致表达,再狠点说就是基于“脆弱的受害者”视角来谱写的情感呐喊,如果一个人内心无法接纳自己,无法爱自己,即使他人给予再多爱,也都无法填满他爱的坑洞。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一个人不自觉地运用已知的预言去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比如,一个人基于内在的限制性信念和经验元素,不断向周围人去抓取构建自己的戏剧三角,不断用结果导向的行为践行自己不被爱的方式,然后发现自己果然是对的,他们果然都不爱我。
其实,“被爱并不是人类的核心的终极需求,“去爱”才是。当情绪来临,我们常说情绪的背后是想要被看见,想要被爱,其实被爱内部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需求,就是“去爱”。尤其是新的时空维度,付出成了人类第一需求,一个人真正的付出越多,宇宙给予的爱的回应也越多,付出的过程已经在收获。
一切没有对错,痛苦和喜乐皆是生命个体想要体验的。告别受害者,彻底“出坑”是对自己最好的爱,而这也要基于一个人的觉察觉醒、因缘和合、福报。如果一个人想要体验痛苦,强行被拉出苦海,他甚至会恨拉他出坑的人,因为痛苦的滋味还没体验够。所以,一个合格的助人者、心理咨询师,都是伸手而不拉。
即便如此,检视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你真的习惯平静吗?
你真的习惯有钱吗?
你真的习惯没有问题的生活吗?
你真的习惯你的孩子没有问题吗?
你真的习惯幸福吗?
作为助人者,也要自问一下,你真的习惯你的来访者是快乐的吗?
(延伸话题,一个企业主招不到比自己强的人,其实并非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而是潜意识里不允许,而一个成熟的人不需要挑剔别人而证明自己。)
——2021.1.28
这些文字是此前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当时正在学习秋文心理NLP心理实操技能的课程,如今再读,依然有很多感触,如果再来写,可能文字会更婉转些,会有更多接纳包容慈悲的能量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
再次发出来,以此作为曾经的成长历程的一种记录,也给自己更多前行的力量,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责任者,创造出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