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般苦,最苦不过亲人离散。人生百般难,最难不过能自知。
1997年春天到1998年冬天,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杨绛先生相继失去了一生中最挚爱的两位亲人——相濡以沫的丈夫钱钟书和懂事孝顺的女儿钱瑗。
2002年她写下:“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虽然感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却从无一句抱怨。
她的文字被思念所浸染,处处透露着对“我们仨”在一起时的怀念,虽然强烈,却又不失温润。就如同杨绛先生本人,坚毅而不失温柔。
杨绛先生在人世间行走了105年,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她的文字却宛若涓涓溪流,不急不缓,隐忍克制。
她说:“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
杨绛先生把含忍一事,当作是保护自己的盔甲,能够抵御侵犯。在她看来,含忍不是委屈,反而是通往自由的桥梁。
01 从文字中陶冶出优雅
杨绛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父母很开明,认为无论是儿是女,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因此,在那个知识女性不多的年代,杨绛先生能够有机会入学。
或许得益于父母都喜欢阅读,或许是因为书中趣事令人陶醉,杨绛先生爱上了阅读,即便在病中也手不释卷。
有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父亲又问她:“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读书成为了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在陪同钱钟书先生留学时,因为不忍和父母伸手要高额的学费而选择旁听和自学,她为自己定下课表,去图书馆将一本一本的书从头细读到尾。
回忆起这件事时,她写道:”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呢?“又说:”我从来不是啃分数的学生,可是我很爱惜时间,也和钟书一样好读书。“由此可见其对读书这件事的喜好程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才学,提升气质,也能拓宽人的眼界,拉大格局。读过的书会慢慢沉淀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在为人处世中又悄无声息的散发出来。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才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杨绛先生一生不与人争,内心豁达平静,处世从容淡定,这些都得益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在书中她看见过更为宽广的世界,体验过不同的人生,由此从文字中陶冶出了优雅。
02 从家庭中发展出自立
杨绛先生虽然出生在富裕家庭,却也不是娇弱小姐,她独立而有主见,不仅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照顾好他人。遇到大事也不慌不忙,冷静应对,如同她自己所说:“我向来能镇静,也能使劲想办法。”
钱钟书先生能够写出《围城》,保持纯粹,也得益于她甘做“灶下婢”,一人包揽了家中大小事务。
钱钟书的母亲曾说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钱妈妈平日不怎么夸人,这番话已很高的评价。
1945年日军濒临战败,上海有很多日本人的岗哨,常有人被日本兵抓取审问后未能回家。
有一日,杨绛先生在家中料理家务,一个日本兵和一个朝鲜人不请自来。杨绛先生心中已知是祸非福,却平静淡定的将他们迎入家中,又借倒水之时将钱钟书先生的手稿《谈艺录》藏好。
日本兵将她的家里翻的一团乱,又通知她去日本宪兵司令部问话,听到这个消息,家人们都吓得半死,丈夫也一夜未眠。
而杨绛先生却不惊慌,她好好睡了一觉后,第二天准时到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问话。若不是自立、自信、有主张,恐怕早已吓得腿脚发软,不敢应对。
杨绛先生自主自立的性格,要归功于她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杨荫杭曾说起自己教育子女的原则:“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他尊重孩子们的观点,从不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理念,也不刻板说教。他只是让他们顺其自然的成长,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多加干涉。即便在杨绛先生念大学选专业时,也给了她最大的独立自主选择的空间。
从家庭中发展出的自立,也让杨绛先生学会了吃苦耐劳。留学海外时能够照顾好丈夫的起居,下干校时不至于被劳苦吓退, 家庭拮据时能够精打细算柴米油盐安然度过。
人生难免遇到困苦之时,自立自强能够帮助我们在低谷时免于摔倒后不能站立,如同瘸腿时的一根拐杖。也是我们在艰难困苦中最能依仗的品质。
03 从生活中磨练出坚韧
若是用只用一个词形容杨绛先生,最贴切的大概就是坚韧。她就像山中的野百合一般,无论是生长在山坡、灌木林下、溪旁或石缝中,都能够汲取营养优雅盛开。
1951年”三反“运动期间,有位并不是杨绛班上的学生控诉她说:“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些话如同重锤敲击在杨绛先生的心上,让她既震惊又委屈。
在那个年代,有许多人因不堪受辱而选择了自杀,但杨绛先生并没有被这件事击倒,她问心无愧,将自己收拾整齐,照常读书上课。
但是人生的不易并没有就此结束,改造与批斗仍在持续,甚至加剧。
1966年8月,杨绛先生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毒瘤”标签。她不仅被迫交出翻译的心血,还被剃了“阴阳头”,路人将她当做“牛鬼蛇神”、“黑帮”。
虽然满腹委屈,但是坚韧的性格让她迎着微薄的阳光奋力向上生长,如同柔韧的小草,虽柔弱却不惧风吹雨打。
她依旧认真对待生活。在被安排打扫办公室的女厕所时,她自备小刀、小铲子、小拖把,还有肥皂、洗衣粉将原本脏臭的厕所打扫的焕然一新。
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心中虽苦,却又独自安静的走过了20年。这20年里,她将思念诉说于笔尖,将思考的精华流传给后人,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她从生活中磨炼出坚韧,又从坚韧处开出灵魂芳香的花朵。她说:“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杨绛先生的优雅、从容、博学,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得印象,她的勇敢和坚韧却令人心生敬佩。
她用一生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用一辈子锻炼了自己的灵魂。她写下一部部带有回忆的作品,让我们可以从她的人生之路中汲取智慧。
她的一生算不得完美,但是她甘愿把自己当作“0”,小心观察他人,细细体味生活。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感慨:“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人生无法事事完美,也难有一帆风顺,但如果留心体味,最终总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终归是多余丑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