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的“新学校”理念(来自2018-02-06 张晓冰 校长会《解读李希贵: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天使”就会出现;教育违反天性,“魔鬼”就会现身》)
一、人性
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人性具有两面性(“天使”和“魔鬼”)。教育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人,教育目的就是让人释放“天使”锁住“魔鬼”,用感情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说:“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二、李希贵在十一学校的“新学校”实践
1、2007年,李希贵担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提出 “新学校”的办学理念。“新学校”相对于“优质学校”,内涵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理念的核心是学生。
2、不同群体评判学校是否优秀有不同标准:升学率(家长),质量(领导和同行)、幸福(教师)、快乐(学生)
3、《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学校战略”: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战略目标:“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4、李希贵2006年出版《学生第二》。又出版了《学生第一》。2014年李希贵出版《面向个体的教育》。
班级授课制把人的培养等同于物品生产,违反人性,违反人的成长规律,已经无法适应。教育面向个体,是新学校理念的精髓。教育面向个体,教育成为了“服务业”
5、十一学校特色活动
“校园机会榜”(公开向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第一类是常规性工作(主持一年的升旗仪式,主持一年的全校性集体活动);第二类是临时性工作(运动会志愿者、体育比赛裁判助理、校报设计等);第三类是学校管理性工作(学校饭菜质量评比、图书购买计划制定等)。
“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泼水节。
2017年3月13日李希贵讲座《重新定义校长》。六个点,其中“治理结构”“教师”“课程”用实线连接,“教育创新发展生态”“个性化成长生态”“学习支持生态”用虚线连接,中心是学生。
对校长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我们盯着目标同时一定要思量自己的角色
教师要成为了学生的导师,要成为学生追随的人”
多元治理、行政分权、扁平式管理
优化教师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教师管理机制不是“淘汰机制”。“末位淘汰机制”让部分教师丧失自尊心。
6、十一学校课程
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十一学校将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择性课程,提供“自助餐”
十一学校理科学习分五个层次(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方式、发展方向和课程难度等的不同)。语言与文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和外语(由听、说、读、写等技能模块,外语和语文学科按照“必修课程+补弱类自选课+提升类自选课”进行选课)
在传统学校的艺术领域的课程,通常只有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十一学校的艺术课程分为视觉艺术类和戏剧音乐表演类。其中后者设有18类课程,包括话剧、音乐剧、京剧、声乐、民乐、交响乐、影视音乐鉴赏、舞蹈等。通过综合艺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艺术理解。十一学校的戏剧课有话剧《雷雨》、音乐情景剧《阳光路上》、音乐剧《嘎达梅林》、京剧《贵妃醉酒》
7、十一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十一学校,淡化评价是对教师的无形激励。
(1)检查和评价分开,淡化和慎用评价。
(2)非正式手段对教师进行激励,比如“生日聚会”“退休纪念册”“迎新酒会”等。
(3)展示平台,鼓励教师。比如“月度人物”“青年才俊”“党员风彩”等。
(4)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立“教育家书院”)
(5)把优秀教师通过社会活动推向社会,突出教师自我价值(《教职工学术积分办法》是评职晋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