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在痛失爱女和丈夫后,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出版了《我们仨》一书。
他们一家三口从风雨飘摇的民国一路走来,经历过奔赴国难、沦陷上海、各种政治运动,但一家人相守相依,不离不弃,期间更有他们温暖有趣的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家庭的爱像一道光,一直伴随着杨绛先生的余生。她一个人追忆他们仨,平和的文字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01 走入婚姻并不是找到了完美,而是懂得欣赏和包容彼此后才产生了完美
有人说:最好的爱,是可以在彼此面前自在地展示幼稚和笨拙。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人眼里,幼稚或笨拙是可爱,而不是用来抱怨的借口。
杨绛先生在《我们三》里回忆,她和钱钟书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租房、饮食、生活上的琐事等等问题,而钱钟书生活能力很低,好多事情需要杨绛去处理。
刚到英国,公交车还没停稳,钱钟书就下车,“吻了牛津的地”一口,磕掉了门牙,杨绛要立刻带他去接牙;他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小孩子一样一把抓、不会打蝴蝶结,等等。
更为甚者,当杨绛生孩子住院后,钱钟书一个人在家,不断发生状况:今天不小心把墨汁洒到房东的桌布上了,明天弄坏了台灯,后天又弄坏了门把手……。
而这些状况他自己都不知如何处理,呆萌地跑到医院里,苦着脸告诉杨绛。
这时候,杨绛总是宽厚而温柔地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听到杨绛这么说,他会放心地回去,相信杨绛出院后一定能搞定。
但在学问上,钱钟书是杨绛的“老师”。在饭馆吃饭,钱钟书会和女儿一起“格物致知”,而杨绛只能旁观;女儿和爸爸“最哥们儿”,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杨绛有时都拐不过弯;钱钟书外出开会,谆谆叮嘱女儿“好好照顾妈妈”。因此,杨绛在《我们仨》中写到:我是我们仨中最笨的。
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用平和与欣赏的语气,将这些生活琐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钱钟书和杨绛,他们都不完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很笨,但他们彼此包容,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将艰难困苦的生活过出了完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一地鸡毛”,当我们面对婚姻中的不完美时,有人会抱怨对方,有人会自怨自艾。
作家连岳说:“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婚姻。
学会兼容,才能宽容;有了宽容,才能互相成就。
实际上,我们只需换个角度看问题,不紧盯着对方的缺点,而是把注意力用在欣赏对方的优点上,就会让婚姻生活走向良性循环。
02 亲密如夫妻也要给对方选择权,尊重彼此的选择
心理学上将一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元思维模式和二元思维模式。一元思维模式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总纠正别人的想法。
二元思维模式的人,能兼容不同的观点和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的相处,尤其是两个大家庭相处时,更应彼此尊重。
抗战爆发后,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回到祖国,钱钟书受清华大学邀请,直接去了西南联大任教。
暑假回家探亲,因为父亲当时在湖南的蓝田师院教书,便要求钱钟书也去那里当老师,可以方便侍奉父亲。
并且钱钟书妈妈、叔叔、弟弟妹妹都主张他去。
可是,杨绛认为清华大学破格任用钱钟书,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而且任职还不到一年,凭什么也不该换工作,应该向钱家的人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去蓝田师院。
当杨绛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亲时,父亲“漠无表情,一言不发。”
爸爸的沉默启发了她深思。她想,自己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能强求对方同意,更不应强迫对方反抗他父母的意愿。他选择去哪里就职,应该由他自己决定。
这也是她和钱钟书以前就约定好的处理不同意见的方法。
事实证明,他们这种诚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彼此尊重对方选择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大家庭中出现的分歧,也使他们的小家庭充满了和谐温暖。
夫妻之间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一样,谁都不能决定对方的人生。
比如,孩子在选择大学专业或选择职业时,父母可以提出建议,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03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一家经历过很多困难:沦陷上海期间,生活困顿,饱经忧患,经历了世态炎凉;到清华大学后,又经历了工作上的不对口,但钱钟书“能忍耐”,即便委屈,也认真努力地工作,并做出了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作为旧时代过来的人,也遭到批斗、下放。
但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回忆起这些,并没有义正辞严。而是说,他们夫妇会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稍有分别,他们三人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他们称为捡拾到的“石子”。相聚后,分享给彼此。
女儿像姐姐,会照顾妈妈,也像妹妹,会陪伴妈妈;女儿和爸爸最“哥们儿”,是妈妈的两个顽童;在学问上,爸爸是女儿和妈妈的老师,但在生活上,又都需要她们母女俩当孩子般照顾。
他们就是这样相守相助,相辅相成。
他们看淡名利,只求内心安稳。
社科院文学所聘请钱钟书做顾问,他坚辞,觉得“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而当《围城》被拍成电视剧,钱钟书有名后,经常需要无休止地回复信件,杨绛感慨说:如果没有名气该多好!
对于名气,钱钟书也曾有过同样的表达:“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
他们仨都嗜书如命,修养深厚,日子过得单纯而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
因为学问是有重量的,学问使他们的心沉静下来,内心丰盈,恬淡从容。
反观现实生活,经常会有人处于焦虑中。为了所谓的名利,刻意迎合他人,为此改变自己,一旦难以达到目的,便会陷入焦虑。
庄子告诉我们,要“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才能活得通透,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与其努力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不如争取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吧!
毕竟,简单才是最好的幸福,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谛。
04 家庭的爱是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力量源泉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很少触及死亡话题,更不会告诉人们如何面对亲人离世。
实际上,人生无常,有衰老,有病痛,有意外,就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她在80多岁高龄,先后失去深爱的女儿和丈夫。
女儿在病重到几乎不能握笔的情况下,还幽默地给妈妈画菜谱,给爸爸写信;丈夫临终前告诉她:好好活,而她却用家乡话在他耳边一直跟他交流,直到他停止呼吸。
这些看似平淡却爱意浓浓的行为和话语,只有他们一家三人能懂,因为他们心意相通。
正是这些爱,让杨绛哀而不伤,平静平和地送走至亲,由他们的爱相伴余生。
《我们仨》中这样写到:“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
亲人虽已离世,但他们的爱仍是杨绛先生心中的光,照亮着她的余生。
被爱滋润过的人,内心丰盈而温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亲人离去后的近20年时间里,杨绛先生整理了钱钟书的著作,自己也著述颇丰。
庄子说,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找到自我”。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外人看来,可能会显得“孤独”。
但蒋勋老师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一个找到自我,拥有自我的人,无疑是幸福快乐的。
杨绛先生将自己活成了极致,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我们仨 #杨绛 #名著中的爱情 #婚姻